准备、互动、总结:媒体实习三部曲

更新时间:2024-04-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331 浏览:120129

本刊与《南方都市报》联袂打造的“实习记者”征文活动已一年有余,收到了许多实习记者的来稿,让大家从多方面了解到当下新闻学子在实习过程中的收获与困惑,成长与不足.本期特约红网舆情中心副主任兼评论部主任王小杨,结合实践经验,从实习前期如何准备,实习期间如何互动,以及实习结束后如何总结等三方面为正在实习或正准备实习的新闻学子解疑释惑.

传播学者威尔伯施拉姆曾说过,新闻学院会以这样的检测设开始,即它所要造就的学生将是整个大学中最适合于理解和谈论他们所处的那个世界的学生.无疑,施拉姆这句话高度概括了准新闻人走向新闻实践前应有的见识与思考力.然而纵观国内,大学新闻教育在这方面尚存缺陷,甚至在新闻学专业学生该不该去媒体实习的问题上也有争议,更不用说如何去利用实习机会提升专业水准了.在此,笔者谈一些浅见.

实习前该如何准备

先看一则新闻:2013年1月19日凌晨,中国传媒大学的大四学生王音棋出现在电视台新闻频道“新闻直播间”,她此次以实习生身份亮相主播岗位.虽然王音棋大四还没毕业,可她落落大方,并无任何紧张情绪流露出来,整个主持过程没有出现差错,表现可圈可点.随后央视、人民广播电台、东方卫视、江苏卫视等多家媒体向她发出邀请.

我们在讨论王音棋成功时,不应忽视她背后付出的努力.正如相关报道中所透露的,出生于江苏兴化的她克服兴化人讲话平仄、前后鼻音、n和l不分等诸多发音障碍,实属不易.这些步入实习岗位之前的努力,往往容易让人忽视,然而却是最值得广大准备实习的新闻院校学生学习的地方.

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那么实习前应从哪些方面准备呢?

首先是储备与新闻实践有关的理论知识.比如新闻学理论、新闻采访学、新闻心理学、新闻道德与法律规范等知识.这些理论知识,从新闻实践中得来,并经过了实践检验,可以有效地指导新闻工作,从而节省有限的实习时间与精力.

其次是掌握最基本的专业技能,如采写能力、语言沟通能力.可以想见,如果连普通话基本发音都没有攻克,又如何在电视上露脸而赢得一片叫好声?如果常见的几种新闻文体都无法分清,甚至一篇稿子中满是错别字、语法错误,逻辑结构混乱,又如何获得较为稀缺的“写大稿”的机会?

最后是做好实习规划,调整好心态.比如,媒体实习之前,先问自己想要实现什么目标,能做些什么,不妨网上找找相关资料,提前了解媒体运行环境.现在实习生普遍对媒体运作一无所知,明明抱着希望来写“大稿”的,现实中却是一个“豆腐块”也难发.一旦发现媒体实习与设想相差甚远,便产生心理落差.因此,作为即将实习的新闻学专业学生而言,只有从理论知识、媒介环境认知及自我心态调整上做好充分准备,才能快速上手,从容实习,才有可能获得指导老师肯定,赢得更多展示才华的机会.实习期该如何互动

第一是理论与实践的对接,如何通过实习更好地检验课堂知识.诸如新闻“总体真实”与“局部真实”的概念.在课堂上,或许能理解字面上的含义,然而这并不代表能理解字面背后的深层内涵.作为内容采编者,在具体的新闻实践过程中,如何选择编排新闻稿件,最大限度地遵守并体现新闻真实性原则,这种切实感悟或许完全不一样,“绝知此事要躬行”.当然,通过与实习平台互动,一方面可以更深刻地理解纸上的理论知识,另一方面还可以纠正,甚至发展课堂上学来的知识.这种互动,对于以后从事新闻传播学理论研究无疑也是十分必要的一环.

第二是实习生与指导老师之间的互动.这一互动自然是实习过程中的重点内容.与实习生不同,作为指导老师的编辑记者.一直处于新闻实践的最前线,积累了丰富的从业经验、技巧,这些都是最宝贵的财富.实习生只有有效地跟指导老师沟通交流,才能学到这些最实用的知识.尽管一线编辑记者的采编任务比较重,没有更多的闲余时间,向指导老师或其他编辑记者请教时,要注意选取适当的时间与方式,不过一般来说,指导老师是愿意跟实习生交流的,重点是实习生要主动,积极思考,并提出一些建设性意见.实际上跟指导老师互动交流的适当方式有很多,比如旁听报社采编会议,记录会议上对确定某一选题的讨论争辩,这是最有合金量的学习机会;比如报选题时,多问问某一选题的价值及可操作性;比如多做些跑腿、查资料、接听等这些费力费时间的事,树立踏实肯干的积极形象,赢得指导老师的好感等等.对于人脉关系不多的实习生来说,认真细致地做好这些繁杂的“小事”,或许可以发现有价值的新闻线索,坚持下去才能赢得写“大稿”的机会.一句话,在新闻媒体实习,只有去做人们都不愿去做的事,你才可能有希望获得成功或突破.

第三是实习生如何真正认识媒介环境,树立正确的新闻价值观.应该说,这一方面比较宏观,包括了如何通过新闻实践,审视媒体行业,构建新闻价值体系等内容.比如“红包文化”盛行,实习生该以什么样的心态与姿态面对,这完全取决于个体的新闻操守与职业道德.当然媒体环境或多或少都会影响到实习生价值判断;在商业利益的诱逼之下,市场化媒体又该如何保持新闻立场,而不失公信力,这些深层次问题,实实在在体现在媒体运作、编辑记者的行为上,切切实实影响―个人的新闻价值观.比如新闻媒体如何报道同性恋,这既是新闻操作问题,也体现出新闻记者价值立场的问题.稍稍分析一些媒体对同性恋热点话题的报道,就会发现很多媒体的言论较为极端化,即使厌恶的人更加厌恶,支持的人越加兴奋.因此实习生在新闻实践过程中,应该要学会慢慢以理性新闻人的眼光看待社会,坚持独立思考,坚守良知,继承与发扬范长江、邹韬奋等老一辈新闻人的优良传统.


实习后该如何总结

尽管一些学校在媒体建立了“实习基地”,然而双方在学生实习操作上并未能进行有效沟通,从而未能形成约束力,学生实习处于无序化状态.实习生一不满意,就随意离开,这是常有之事,更谈不上实习结束规范总结.

事实上,我认为实习结束后总结实习过程中的得与失,十分有意义.

首先是认真整理在实习期间发表的作品,回顾这些作品从采访到撰写、编辑、制作再到成品的过程中,自己参与了哪些环节,做了哪些贡献,遇到了哪些困难,自己是如何解决的,指导老师又是如何帮助自己解决的,自己从中学到哪些技能和经验.若参与了重大报道.这些“大稿”更需要重点整理和回顾,因为这些作品不仅能增加就业砝码,更能从这些重大报道提炼出操作重大题材的技巧与第一手经验.其次是整理在实习过程中所积累的人脉资源,并继续保持与包括指导老师在内的编辑记者的联系.一方面是新闻行业创新性强,编辑记者非常愿意跟有想法的人交流,何况是自己曾经指导过的实习生.另一方面时而跟所认识的编辑记者交流,或许也会第一时间获得招聘信息.更重要的是,实习本身是一种学习,实习期间所有的操作案例,甚至交流交际,都是研究与检验课堂上所学知识的最佳素材,值得归类整理消化.

总而言之,要有效地完成实习,达到实习预期,从而通过媒体平台提升自己各方面的综合素质,那必须走好实习前的准备、实习期互动及实习后的总结这三部曲.(作者是红网舆情中心副主任兼评论部主任)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