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微而知著”---评微观史学在《茶馆》中的新应用

更新时间:2024-03-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5092 浏览:60575

摘 要 :作为当代西方史学新思潮的微观史学,首先兴起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的意大利.微观史学同以往其他史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将研究的视线由以前的英雄人物投向了历史中特定时间和空间内的个人和小的社会群体,通过对小人物、小事件的描述、研究分析,从而完成以小见大、见微而知著、由特殊到普遍的历史认识过程.这一理论在王笛教授最近的《茶馆》一书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发展.

关 键 词 :微观史学;茶馆;应用

中图分类号:K06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0)11-0000-01

王笛教授的《茶馆》一书是继《街头文化:成都公共空间、下层民众与地方政治, 1870―1930》后的又一重要著作.本书从社会、经济和政治的角度考察,以20世纪上半叶成都人坐茶馆这一特殊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现象为研究对象, 运用丰富的档案资料,挖掘在成都茶馆中所发生的形形色色的大小事件,揭示出茶馆作为社区中心所蕴藏的丰富日常文化和政治文化,是西方新文化史和微观史取向在中国史研究的一个实践.

一、《茶馆》一书主要内容的介绍


《茶馆》一书的主题是20世纪上半叶国家权力日益深入地方,在公共生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及作为地方文化和习俗对国家现代化所推行的同一模式的不断抵制.茶馆作为社会各个阶层的工作、娱乐、闲谈的场所,在国家经历经济、政治、文化的革新时,更能够体现内陆城市成都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变化.

全书一共十一章,除去导论和结论,剩下的九章分三个大的部分,即茶馆与社会、茶馆与经济、茶馆与政治.

第一部分茶馆与社会问题.茶馆作为日常生活最常见的公共空间,在人们日常交往和邻里社区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茶馆不仅是重要的所,而且还是信息交流的重要场所,有的人去茶馆不仅仅是为了休闲娱乐.比如小商贩可以在茶馆一边喝茶一边卖东西,失去工作的人可以在茶馆打探消息寻找工作机会,商人们利用茶馆来寻找客户或者谈生意,而一些家庭房屋面积狭小的人家则将茶馆作为极好的会客厅.茶馆简是一个微型社会.各行各业人和各种社会团体都来茶馆,各取所需,利用茶馆这一公共空间与公共生活相互联系.

第二部分茶馆与经济问题.在晚清民国时期,小商业成为了最主要的经济部门.在这一部分中作者通过了对市政档案、杂志以及一些报纸等数据,考察了成都茶馆的数量、开设的资本、每天的客流量以及茶馆业主为了竞争而采取的各项经营策略.作者还指出了茶馆所面临的一系列问题,包括茶馆与顾客之间、茶馆与地方政府的关系,分析了茶馆工会和茶社业行业工会的角色,观察它们如何起着在行业与地方政府、工人组织与地方政府之间的相似度检测作用.这一部分还透露出一个新的信息,那就是茶馆中的雇员问题.抗日战争时期,大量人口迁入四川,女性开始进入茶馆工作,引起男性工作者的不满,经常导致性别冲突.

第三部分探究茶馆与政治问题.这一部分主要分析的是茶馆中的冲突、控制和权力斗争,揭示社会政治是如何在茶馆中体现的.具体体现在茶馆作为公共空间是如何被地方政府和精英改革者们所控制.茶馆在秘密社会组织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以及作为小公共空间的茶馆,充满各种类型的冲突,最后一章中提出了茶馆政治,茶馆在政治生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在茶馆里接收到时事信息并把茶馆作为参与政治活动的舞台.茶馆中常见的有三种类型的政治:普通人的大众政治、知识分子和改革者的精英政治、政府的国家政治.

二、《茶馆》的学术价值以及微观史学在其中的应用

1. 本书是微观主义理论在中国史研究中的一次运用.

在采用微观史学理论对中国进行研究的过程中,作者以茶馆这一最常见的公共空间作为载体,通过对茶馆的政治、经济、文化角色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在20世纪初,当整个国家面临着剧烈政治动荡,经历着经济、社会、文化变迁之时,一个内陆城市的日常生活是怎样以及在多大程度上被改变了.运用微观史学的研究方法可以使我们通过研究微观问题时也能够同时注意到宏观的历史事件,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通过对小历史的研究去理解大历史.

2. 本书使用了丰富翔实的研究资料和数据.

史料是历史认识的相似度检测.本书所使用的史料丰富翔实.不仅和其他史学研究者一样,作者运用了包括地方志和档案在内的大量的资料,而且作者收集了当时发行的一些大众传媒资料,如《成都市各行各业同业公会档案》、《成都市工商局档案》、《成都省会局档案》、《国民公报》、《成都日报》、《通俗日报》等.最值得称道的是作者大量使用了为越来越多学者所重视和珍爱的文学资料.在这本书中作者较多的运用了作家沙汀和李的作品.沙汀的《在其香居茶馆里》,李的《暴风雨前》、《大波》等许多情节都发生在茶馆里,这些都成为对已经消失的成都日常生活研究的宝贵资料.此外,作者还引用了大量的英日文资料,弥补了中文资料的缺陷,使本书的观点更加客观真实.除此之外本书使用了大量的竹枝词,这些竹枝词都是由成都地方文人所创造的,记录他们所见的社会和日常生活.除此之外还有地方谚语、民间文学、地方戏曲、小说以及诗词等文学资料.这里还需要强调的是视觉资料为我们研究文化特别是大众文化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因为本书尽可能地收入了不少照片、漫画以及风俗风情画.这些视觉资料可以起到“让资料自己说话”的效果.本书所提供的这些视觉资料都可以与文字资料分析相印证,从而加强我们对茶馆这本书的理解.

3. 本书使妇女的研究领域得到了进一步的拓宽.

有关妇女史的相关研究在欧美西方国家早已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在我国由于资料的有限性,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对于妇女史的相关研究,还没有引起其历史学家的充分注意.本书以茶馆作为载体,对近代中国女工重要组成部分的怎么写作行业的女招待进行了相关研究.在这本书中抗战时期,由于大量难民涌入成都,女性作为一个新的群体开始进入茶馆公共空间中,在成都代表着社会的一个重大进步,既是雇佣形式发生了变化,同时也为茶馆生活和茶馆文化加入了新的元素,改变了妇女公共角色和性别关系.作者通过对这些女招待的不同生活背景、工作过程中与男雇员性别冲突和所遭受的性骚扰,以及她们在公众眼中的形象的考察,既可了解妇女社会地位的变化,也可以通过对妇女史的研究窥视这一时期国家社会对女性政策和观念的改变历程.

三、结语

本书以俯瞻之势的大局观,转化为有形之体时,聚焦于茶馆这一属于平民百姓的公共场所,极其入微的讲述了从1900年到1950年间成都茶馆的社会变迁.茶馆这一隶属百姓的,也鲜明体现着成都城市那种慢节奏生活态度的公共空间,带有着浓厚的地域色彩,并且以顽强的姿态竭力对抗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化同一模式.他们是如何做到的?他们是如何形成,且绵延不消的?这正是本书的立意所在,从这些疑问中,作者为我们还原了地域文化的深刻内含和得与失之间的无奈.从微观去看历史,从小人物的生活中解读中国城市文化,据有开阔的思想和独到的见解,是一本非常有历史意义,也有现代责任感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