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锡瑞要史料出发而不是理出发

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79 浏览:7687

有好几个问题,这位1940年代出生的学者沉吟良久,才徐徐开口回应.比如究竟为什么要执着于找出真相,以及,在寻找真相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是什么.他在琥珀色的灯光下沉思半晌,然后跟我们分享思考的成果.周锡瑞的思考如此认真,他的答案如此真诚和亲切.至当时始知,倘若有一些东西,可以给一个文明、给世道人心、给微弱的理想,提供一些安慰和安全感,那或许就是学问的尊严和学者的精神.因为这些分享,在高峰之上,我们提前看穿了原野.以至于我在翌日寄周先生的感谢信里说,您可能无法想象我们在您那里度过了一段多么美好的时光.

他说选择中国历史完全是“偶然的”.当年想要寻一个大国作为研究对象,无非中印苏.结果研究印度的老师被肯尼迪派去当了大使;而苏联的一众研究者们看起来满腹牢骚.都不喜欢苏联.研究中国的,就“大不一样”.

要听不同的声音

东方养生:搞人文社会科学,重视数据和资料,较之搞情绪搞概念搞观念肯定可靠,不过最近我听说一种可疑的作法,有些人认为,数据或资料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做出不同的解释.这是不是很危险

周锡瑞:从概念或从结论出发,再去找资料印证,这种说法和做法国内外都有.当然我不是这样的.义和团的那个研究,就是因为发现山东大学有五六十年怎样写的实际调查,所以我就决定要到山大去.那肘中美刚刚建交,第一批美国学生到中国来,许多标准还没定下来.地方上也不知道应该给我看什么,不应该看什么.我在山东待了将近半年,才开始看到资料.都需要批文的.我是特别重视原始资料,那是最重要的,然后就是实地调查.

东方养生:这些可能得益于您早年所受的训练,当年费正清是您的导师,他对悠有这方面的影响幺

周锡瑞:对.我所有的导师,都是特别重视原始资料的.我觉得中国比较优秀的老师,也同样非常重视原始资料.当然不见得所有的学生都会听、都会去下那个工夫.

东方养生:那么,如何避免资料或数据最终被曲解倘若资料被按照主观意愿任意解释,而这些解释因为有了资料或数据的支持,可能更容易迷惑人.

周锡瑞:要有好多人看同一个资料才行.必须要有讨论,交流.才能纠正这些问题.如果完全接受某一个人对某一资料的见解,那就不行.一个文献的背景,它生成的具体原因,前后文语境,都要考虑在内.当然也可能会有误解或错误的解释,但按照一般的学术进展.经过交流、讨论,逐渐会形成对一个资料的认识上的认同.

东方养生:第一本英语词典的编者Dr.Samuel Johnson曾经有一句话:因为我们每个人都应该说真话,所以首先我们要学会听真话.您刚才说,要许多人看同一个资料,然后发表各自的意见,这是否意味着我们首先面临一个问题,就是我们首先要习惯听到不同的声音.您在中国最好的大学从事教学工作,从您自己的实践、观察中,您是否认为这是一个挑战是否中国学生,还不大习惯听到各种各样的声音他们是否更倾向于依赖某一个权威,并奉行他的指令

周锡瑞:“学生各不相同.有些学生一直习惯听一个理论、一个立场、一个看法.他们就觉得那是真理,完全没有怀疑的态度.他们不知道那只是一个片面的解释、片面的看法.也有一些学生完全相反,《人民日报》说什么.他就认为是检测的;说什么,他们就认为是骗人的.他一概不信.他觉得《南方周末》上的东西可以相信多一点,最可信的是外文资料.也有一些学生,能够听不同的声音,自己做决定.这类的学生可能是少数.最普遍的是习惯听某种话语,他们知道未必真实,不过不知道怎么回避那些框框而自己思考问题,可能想摆脱某些价值观和想法,不过他们做不到.”

东方养生:如果想摆脱那些框框,又摆脱不了,这样会导致我们跟真相、真理、观察和思想的真自由之间,始终都有距离.您觉得这样会不会伤害到个人的生活乃至于整个社会的进步

周锡瑞:那是会伤害的.我觉得这是肯定的.听多种来源的信息,自己做选择,那个当然是特别理想的.不过这个特别难.要从史料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

东方养生:刚刚说到,有一些人认为国外的学者做学问比中国学者好,您特剐不以为然.在您看来,国内的优秀学者,比如高华、沈志华,治学有什么共同点

周锡瑞:特别扎实的研究,特别重视原始资料.沈志华家里堆有大量档案资料,从苏联弄过来的,各种期刊杂志、档案,以及地方档案馆找出来的.这些人都是特别花工夫的.我最佩服的学者,就是在到处找资料.比如中山大学的尚斌(音),他从人家的日记中找资料来研究辛亥革命历史,到处找日记.他听到人家提起谁有日记,就去找,去写下来,去图书馆找出来.这些中国学者做得比我们好很多.

东方养生:在《改良与改革》中,您似乎不大同意福柯说的“话语就是权力”.福柯一度相当热,但您看起来并不喜欢.


周锡瑞:我并不是反对他本人和他的说法见解.我反对比较多的,是人家怎么用他,我并不喜欢别人总是引用他.福柯自己应该是相当有学问的,他看过许多马克思的著作以及马克思主义的学说,也看过许多启蒙运动时候的著作,所以他能够批判它.后人根本不懂得他所批判的理论基础,就跟着他直接跳到结论,后来变成一个公式,成了一个框框.许多概念他原来用的时候也许不那么空,但是被过度引用之后,就变空了.这个可能跟大学里某些系或某些小团体的兴趣爱好有关,大家都读都讨论都喜欢,所以都引用.但你跟观念一致的人接触得多,这是一个问题.就是因为这个,我强调,搞历史的,一定要从原始史料出发.从原始史料出发才能决定分析的方式和最终的理论;这样就会比较多元化.

放弃成见,多些反思

东方养生:有一个哲学问题,我们为什么要找出真相

周锡瑞:你要是发展自己,或是要发展自己的家庭、国家,倘若建立在一个检测的、空的基础上,我觉得是建不出来,发展不出来的.所以总是要在真相、事实的基础上,去建立.去发展.这个不排斥你的理想,不过要发展理想,就要找出真相.要接近现实.丑的、美的、善的、恶的.都要找出来.不美化,也不丑化.

东方养生:你花了那么长的时间研究历史、找真相,在寻找真相的道路上,您认为主要障碍来自哪里

周锡瑞:最大的障碍就是:时间有限.看原始资料、做我所爱做的研究,时间不够.这是从个人的角度来说.从整个社会的角度来看,难点在于,放弃我们已经习惯用的那些理解方式,放弃那些成见,因为这些成见也让我们舒服吧.最难的就是放弃这个,对自己多一点反思、自我批评、自我挑战.我觉得我们都得不断地检讨自己:对一个问题看得是不是客观;过去的想法是不是对;我是不是忽略了什么;我是不是太早地做出了定论.

对自己文化的检讨是可取的

东方养生:某篇文章中提到过涂尔干式的一个理论,即认为“社会的不宁源自于传统社会文化凝聚力的涣散”,结合中国当下现状,你同意这一看法吗

周锡瑞:这一说法,我在写这篇文章的时候,肯定是反对的.不过我们刚才说了,我们要不断重新思考自己的认识,所以要再想想.一般来讲我是不喜欢这个逻辑:觉得社会不稳定,老百姓的思想很涣散,就导致没有信仰;社会不和谐,就导致动乱.这种想法很普遍.不过要真正导致大规模的运动,是需要思想上、社会上、文化上的凝聚力,能让一部分人,一群人集体行动,才能产生运动.跟涂尔千不同,我还是认为,是各种群体的斗争或对立,造成社会的不宁.

东方养生:那么在您看来,我们的传统文化还有凝聚力

周锡瑞:有.至于凝聚力强到什么程度,我还说不上.一股人都特别爱国;另外中国传统文化敬老顾家,反映在主流的日常行为中,这些都是凝聚力.

东方养生:您也是一位外国人,您到中国从事教育工柞.您怎幺看许多年前您的同行者,比如早年创办天主教辅仁大学的那些人

周锡瑞:因为我做过义和团研究,我对教会的负面作用了解得比较多,批评也比较多.不过同时也要看到另一面.说那些搞教育的,仅仅是为了把中国变成殖民地,是说不通的.另外,把中国学生看成完全被迷惑的、完全被动的,这种理解,恐怕也是不对的.

东方养生:在《中国革命十论》的结尾,您写了一句话,说“了解过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现在”,你了解我们的历史,可能比普通中国人更多更详尽更全面.您是否比我们更理解中国的现状比如今晨离世的小悦悦的遭遇,您一定也听说了.您怎么看

周锡瑞:更理解中国的现状,不一定.小悦悦这样的遭遇,国外其实也有过类似的冷漠事件.这件事尽管特别惨,但网上舆论对自己的文化的检讨是可取的,也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就更有希望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