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图尔科技哲学思想中的现象学意蕴

更新时间:2024-02-0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206 浏览:119142

摘 要 布鲁诺拉图尔(Bruno Latour)运用科学人类学的方法,亲身进入实验室研究,观察、记录实验室的科学活动,以此得出结论:科学事实并非自然世界的表象,而是社会建构的产物,是科学家集体内外争论、磋商和妥协的结果.把实验室内部活动与外部活动连接起来,试图对称地处理科学中的人类因素和非人类因素,构建了统摄自然、社会、科学、技术在内的联合的行动者网络.而且其方法蕴含了现象学精髓即“面向事实本身”,对科学技术的微观考察.本文对核心概念进行剖析,以点带线以线带面从而更准确地把握拉图尔科技哲学中所蕴含的现象学精神.


关 键 词拉图尔 实验室研究 行动者网络理论 实践建构论 现象学精神

作者简介:黄燕华,广西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科学技术哲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科学技术与社会.

中图分类号:D92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4)10-003-02

自20世纪初胡塞尔创立现象学以来,就掀起了“现象学思潮”的哲学运动.现象学悉力于钻研人类的经验以及事物如何在这种的经验中向我们呈现世界是如何的样子.作为一种思想运动,现象学影响了近百年的时间,它不仅仅让我们看到优秀的哲学家们,还让我们看到他们在现象学的现实可能性.另一方面,上世纪七十年代科学知识社会学最初在英国发展起来,聚集了一大批科技哲学家和社会学家高举“社会建构论”大旗,他们认为一切知识包括自然科学在的归根到底是因为文化、社会等外在因素的参与和相互作用而形成的.这些科学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批判默顿模式,反对科学在传统科学哲学中的权威地位,同时强调要把知识社会学的原理引入到全部的知识领域.受这两股思潮的影响,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孕育而生.

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可以说是一个以小见大、循序渐进的扩展过程.拉图尔以“实验室”研究作为立足点,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展开研究,然后找到知识活动不仅仅不仅仅局限于所谓的“实验室”――专业的围墙之内.随着不断深入开展的知识活动,“实验室”的建构也随之展开.拉图尔“追踪工作中的科学家和行动中的科学” 从科学活动的宏观层次转向“实验室”研究的微观层次.本文就按照这样的发展顺序逐一介绍分析拉图尔的科技哲学思想中的现象学意蕴.

一、“面向事实本身”:实验室研究

拉图尔和他的合作伙伴伍尔加于1979年完成的著作――《实验室生活――科学事实的建构过程》.当时,拉图尔和伍尔加深入该实验室对科学运行的过程进行实地考察.该实验室由于发现了促甲状腺释放因子的化学结构而获得这一年度的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这意味着,拉图尔对实验室的微观研究实际上是融入了该诺贝尔奖的“生产”过程.拉图尔在某种程度上把科学和技术的社会研究看作是一项“描述”的工作:他“跟踪”科学家、“进入”他们的实验室、“观察”他们的工作、“理解” 科学的本质.这一独特的路径为我们打开了新的视域,科学不再是专属于科学家的“神秘活动”,它从神龛上走下来,普通大众也有参与的可能.通过如此之观察,发现科学其实掺杂着许多外部因素,纯科学时代的理想破灭,知识和利益、争议、权力等社会因素混合在一起,人类因素与非人类因素混合在一起,更多的“社会”容在科学之中.然后他们通过对这些资料的分析,运用人类学的经验方法得出结论:科学事实是社会建构的产物.

这种微观的实验室研究方法,以“事实”作为落脚点,让哲学家们真正“进入”科学实验中,成为在场的一员,从科学和技术的内部开始剖析发现,科学活动和技术发展渗透了包括社会因素以及自然因素的各种产物,它其实并不存在一种所谓的内在逻辑,科学活动和技术发展只不过是一种特定的社会选取的成果.

拉图尔运用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方法,严格遵循了现象学“面向事实本身”的精髓,解开了科学技术的神秘面纱.试图通过分析科学实践的日常行为来表达普遍的形而上学命题,这种做法是把蒙昧主义提高到了普遍的方法论原则高度.个人认为拉图尔实验室研究的结论确实有些大胆,因为他仅仅依靠“门外汉”的观察和经验,来考察科学技术的全部本质.过分强调描述性的过程,而忽略了科学的实在性.尽管如此,他所做的工作成功阐释了“科学事实”是什么,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底科学家在做什么,将科学技术完整的还原给予我们.

二、“排除二元对立”:行动者网络理论

胡塞尔经历了一战与二战的苦难,深深感受到技术给战争带来了负面影响以及社会矛盾的激化,对此类问题胡塞尔称之为“欧洲科学的危机”.在胡塞尔看来,欧洲科学危机的根源不在于科学自身的发展,而是欧洲人对科学的片面理解.自启蒙运动以来,人们长期受自然主义的影响,导致对科学的理解是唯自然科学是从,将人文科学彻底驱逐,科学的范围被人为地缩小,特别是与古希腊相比,科学的丰富性大大降低.胡塞尔对自然主义、相对主义进行了一系列的批判,认为这些主义企图用某种学科或理论来取代哲学的地位,片面地鼓吹所谓的科学理性和普适性.胡塞尔呼吁恢复古希腊以来的理性主义,批判近代作为目的的工具理性主义,特别是排除二元对立的认知模式.现象学的任务就是通过悬搁括号的现象学还原手法,使得哲学真正成为一门严格的科学,恢复真正的理性精神.

拉图尔所做的工作正是要排除近代传统二元论的认知模式,行动者网络理论把制作和创造科学知识的实验室与社会背景结合起来,这便是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实质所在.打破原有的自然―社会、主体―客体传统二元论的认知模式,将自然―科学―社会的关系进行重新界定,试图把科学知识的微观研究和科学文化的宏观社会体制有机地结合起来.将科学知识生产的自然性因素与社会性因素相结合,试图说明:在行动者网络中科学知识以及科学活动的产生不仅仅取决于自然性因素的影响,也取决于社会性因素的影响,而且取决于社会实体和自然实体的相互联系和制约.

拉图尔完善行动者网络理论从三个方面入手,意图排除传统二元论的桎梏:一是提出广义对称性原则.拉图尔认为,布鲁尔提出的强纲领对称性原则并不是所说的那样“对称”,而是绝对的相对主义,自然与社会完全处于认识的两极,只能形成一种“单向度”的认识,缺乏联系和互动的作用.“而拉图尔所认为是相对的相对主义,因为在行动者网络中真正克服了强纲领对称性原则的‘不对称’,对称性地看待网络中的所有行动者和转义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地以经验的方法描述科学活动中自然和社会的作用,以及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拉图尔试图超越相对主义与实在论的绝对对立,将各个要素都纳入到行动者网络之中.这种排除二元对立的模式,是一种‘社会与自然之间的本体论混合状态’.” 二是对行动者网路理论中涉及的三个核心概念一一进行深化分析.行动者(agency)包含一切人与非人的存在和力量.指人类行动者时用(actor),指非人类行动者时用(actant),agency等于actor+object+actant行动者必须是有行动的,因而要到行动的过程中去寻找.转义者(mediator)是一个具有原创性的事件,它创造了它所转译的东西,同时也创造了实体并在实体之上实现了其转义者的角色.转义者会改变、转送、修正它们本应该表达的意思或因素.网络(work)是一种行为工作场,它强调过程、互动、流变.使用“网络”这个概念的主要目的是将人类行动者、非人类行动者、转义者等相关要素以同等的地位和身份纳入科学知识的实践这个大环境中,就好比如同网络一般的工作work而不是工作的网work.

三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应用的实际案例:《法国的巴斯德化》.该书成功展示行动者网络理论是如何建立成功的,是行动者网络理论得以实践的最好例证,书中揭示了的巴斯德微生物实验室的发展与法国社会结构的变迁之间的共变关系.

个人更愿意把行动者网络理论理解为一个DNA生物模型,在基因遗传复制和转录的过程中,携带生命信息的DNA主链打开,RNA则扮演着一个邮递员的身份,在蔓延的过程当中不断地从模板链上游离出来,直至模板DNA又恢复到双螺旋结构,完成基因复制和转录.那么行动者的角色相当于DNA,转义者的角色相当于RNA,发生复制和转录的空间则是网络.这种具象的比喻是为了更好地理解行动者网络理论的内涵,行动者自身没有所谓的“个性”,位于同样位置的行动者将会采取同样的行动,承载特定的使命履行既定的功能.转义者则与行动者有着区别它发挥着邮递员的功能作用,自身携带的信息也是根据行动者的流变而变化的.网络事实上是让自然―社会、主―客对立得以消解,达到广义的对称性,相互嵌入,共同建构.

三、“意向性分析”:实践建构论

“意向性”是现象学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在现象学里,意向(intending)是指我们所拥有的与对象的意识关系. 意向性是关注于意识行为所指向的某种对象,意向性分析是关注于过程在意识内部,即内在地是什么?这种分析不仅关注所意向的对象,而且关注对象内部之间的关系和外在的相互作用.胡塞尔试图用意向性分析将传统认识论中主客二分的割裂局面相统一,在他看来,我们的意识不仅是对外界事物的记录和复制,而且是能主动认识和改造外界事物的,让意向性来还原所接受到的外界事物的性质,从而把这些性质组成统一的意识对象.

行动者网络理论充分体现了拉图尔的实践建构论即寻找新的途经把哲学理念与社会学实践有机地结合起来.解决了传统科学知识活动研究中理论与实践“二元对立”的状况,真正认清社会现实存在的问题,建构真正行之有效的科学技术.

行动者网络理论是以科学实践的考察来理解和解释科学,代替了传统的预设概念理论来理解和解释科学;用人类学方法代替逻辑实证方法;用描述性语言代替分析性语言.科学是科学的动态的实践过程.这实质上就是科学知识社会学的实践论转向,即以考察科学活动的动态过程取代对分析科学的静态概念,用自然―科学―社会之间的相互建构取代单向度的科学知识的社会建构,走出了其的理论上“二元对立”的困境,排除了传统社会建构论主张中不恰当的部分.

四、小结

随着科学技术对社会的影响力日益增长,面临了更多新问题的挑战.科学知识社会学本身就是由许多不同的理论体系组成的,体系越庞大所面临的问题也就越为复杂,特别是后现代对其的严厉批判,这种完全意义上的解构,让原本就不牢靠的基石摇摇欲坠.科学被从神龛上拉下来,科学究竟是什么?科学是否能被建构?科学还是否具有真理性和合理性等等的责难.

为了摆脱这种“现代性的危机”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给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那么拉图尔从爱丁堡学派的支持者华丽转身成为巴黎学派的领军人物,从支持科学知识是知识真理的社会建构,到另辟蹊径把研究目光着眼于实验室中的科学活动以及与之相关的社会活动,运用人类学研究方法,完成了科学实践的回归.

拉图尔的最大创新就在于方法论上,从按部就班到剑走偏锋.传统的科学方法告诉我们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有规律可循的,只要按照规律办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各种问题.如了解了牛顿万有引力定律我们可以推测出未知行星的运动轨迹、掌握了核聚变和核裂变的技术我们就可以运用核能量造福社会.每一个机体的运动变化都是能够预测的,并有着这么一个内在的目的,按部就班地按照一定的路径完成其成长.反观知识社会学的发展路径,其结果俨然如此.

之所以如此强调拉图尔的创新作用,正是因为他为我们打开了更多的想象空间.将人类学研究的引入便是一中“剑走偏锋”,打破长久以来的束缚,特别是颠覆了传统主客二元论的认知模式对科学知识的理解.主客二分的认知模型导致了主体和客体既有密切联系又让两者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远,最早从笛卡尔提出要强化主体能动性,使得原本一体的世界逐渐分离,再到康德的先天综合判断、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和彼岸世界.主客之间犹如射线的两条边,距离越拉越大,问题越来越多.如何解决呢?那就是回归于原点,射线总是由一点发出的,拉图尔所做的工作也是如此,将原本复杂的因素还原于一.

同样现象学作为一种方法论,即通过描述、分析,来还原事物或现象的意义的研究方式、步骤和程序.现象学对于社会科学研究有着积极的意义,现象学通过反思性分析,剥离人们社会生活中的层层沉淀,悬搁、直觉切断“现象”与已有知识的偏见,让“现象”真正从自身被给予,更好的认知事物本身.这种还原法本身就是一种过程的描述,实践的洗礼.拉图尔科技哲学思想之于SSK里程碑式的转折也同样是如此,关注微观考察的实践过程,从具体的“现象”中“发现”科学的意义.

注释:

李雪垠,刘鹏.从空间之网到时间之网――拉图尔本体论思想的内在转变.自然辩证法研究.2009.

罗伯特索科拉夫斯基.现象学导论.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