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马克思超越费尔巴哈直观认识的再认识

更新时间:2024-04-1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9128 浏览:83385

摘 要:费尔巴哈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但他的唯物主义是“直观唯物主义”,认识论成为直观认识论――把自然界和人仅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离开了社会实践,无法找到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有鉴于费尔巴哈认识论的“直观性”,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来认识世界和人,创立了实践认识论,并在理性的批判基础上,实现了对费尔巴哈认识论的根本超越.

关 键 词 :马克思 超越 实践认识论 直观认识论

费尔巴哈是马克思以前哲学史上一位伟大的唯物主义者,其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理论来源之一.当下,很多学者着重研究了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而对其直观认识论的研究却比较缺乏――仅研究了费尔巴哈认识论的合理性及其局限性.马克思从社会实践出发,对其“直观性”进行了批判,创立了社会实践认识论,实现了对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根本超越,笔者尝试以新的视角对此加以认识.

一、正确认识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

一般意义而言,直观认识论,是指不懂得人的认识是在社会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事物的能动的反映,而把认识看作照镜子般的反映.费尔巴哈运用直观的事实批判黑格尔唯心主义的神秘思辨体系时,以一种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自然界和人,从而形成了一种直观主义方法.然而,依据“直观”,他恢复了唯物主义的权威,也正是由于“直观”,他的唯物主义被视为“直观唯物主义”,认识论视为直观的被动的反映论.

费尔巴哈在批判康德哲学、黑格尔哲学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的认识论的基本命题:人是思维和存在统一的基础和主体.并从这个基本命题出发提出了他的唯物主义认识论思想.由于费尔巴哈受着阶级和时代的局限,其哲学思想只有直接抽象的反映论,没有间接抽象的反思论.他虽然坚持了唯物主义反映论,强调人和自然地统一,但是仍以一种直观的角度去认识世界和人,把自然界和人仅看作感性直观的对象,并把实践排除在认识论之外,这样他就无法找到连接主体和客体的桥梁和纽带.

二、正确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超越

正确认识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超越,首先要正确认识马克思是怎样批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

(一)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批判

马克思紧紧围绕着旧唯物主义的根本缺陷――直观性和受动性,完成了对以费尔巴哈为代表的旧唯物主义的批判,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或者说实践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实践观点.旧唯物主义从经验直观出发,把人视为单纯受动性的生物自然,把自然、对象视为单纯外在的、感官直观的对象.马克思认识到了旧唯物主义的单纯受动性原则及其缺陷,反复强调指出实践是“人的感性活动”,是能动性与受动性、主观与客观的统一.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的第一条中指出:“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1]这里的“对象、现实、感性”三者是同一个内容的概念,指的都是能够被人感觉到的客观事物和客观存在的人.费尔巴哈把“对象、现实、感性”从直观的形式去理解,他不懂得科学的实践观点,把自然界和人都当作感性对象,他喜欢直观,强调要对自然界和人“诉诸感性的直观”.马克思批评费尔巴哈:“他把感性不是看作是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2]费尔巴哈借助直观所理解的感性的人,也是一个离开社会现实、只具有感性需要和物质的抽象的生物学意义的人,而不是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的人.费尔巴哈认为,“认识对象的客观外部世界是同人的实践活动没有关系的纯客观的东西,是人类的感性的、直观的对象.”[3]质言之,费尔巴哈根本不懂得作为认识对象的客观外界首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对象和改造的对象.他把实践活动理解为人的认识活动或理论活动,而不是理解为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因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费尔巴哈在认识论上的缺陷:“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4]他完全不懂得“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

费尔巴哈把人只看成是一种“感性的对象”,即直观的对象,人只是直观地认识客观世界的主体,而不是看成从事实践活动的主体,把客体看作是整个自然界,仅看作是认识的对象,客观世界只不过是单纯被人反映的客体,根本不是实践的对象.在马克思看来,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在主客体中的作用,没有认识到主体只有通过实践活动,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费尔巴哈认为认识来源于人的感性直观,在一般情况下他将感性直观看作是真理的标准.他说:“能决定这一点的唯一标准,乃是直观.”[5]“费尔巴哈有时认为,人们对于这一个或那一个问题、这一个或那一个事物或现象的意见的一致,乃是真理的标准.”[6]可见,费尔巴哈仍然是在主观意识范围内来寻找真理的标准.这就表现出了费尔巴哈在认识领域中唯物主义的不彻底性.故此,马克思认为,包括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在内的从前一切唯物主义对对象的理解方式是一种直观认识的理解方式.

基于对费尔巴哈认识论缺点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在《提纲》的第九条中直截了当地说,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旧唯物主义为“直观的唯物主义”,并指出“直观的唯物主义,即不是把感性理解为实践活动的唯物主义,至多也只能达到对单个人和市民社会的直观.”[7]

(二)马克思对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超越

马克思克服了对物质世界的直观的理解方式,他把感性对象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在《提纲》中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引入认识论,以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和目的,深刻地阐明了实践在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中的重要地位,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科学实践观的形成,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同旧哲学的决裂,一种崭新的认识论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建立起来了.

马克思在《提纲》中提出了一条新唯物主义哲学路线,即从实践角度去理解“对象、现实、感性”,从而建立了实践认识论.什么是“感性”呢按照马克思的说法,“说一个东西是感性的即现实的,这是说,它是感觉的对象,是感性的对象.”[8]因此,笔者认为,马克思所说的“感性”不是费尔巴哈理解的自然感性,而是人的感性活动即实践.这里指的实践,“就是人类有目的地进行的能动地改造和探索现实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客观物质活动.”[9]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首要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实现革命性变革的关键.马克思主义哲学高度重视实践的作用,把“实践性”作为它区别于任何旧哲学的根本标志.马克思在社会实践活动的基础上科学地阐明了主客体之间的辩证统一,并重视人的主体性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

马克思从实践观点出发,指出人首先是作为能动感性活动的存在,对象首先是人的感性活动的对象,主体的对象.即认识活动:第一,不是主体消极被动接受客体作用的、受自然必然性盲目支配的活动,而是主体以其实践理念(目的),即价值理念和理论理念对客体进行选择的主动活动,第二,不是主体对客体直接的映现、单纯的模写,而是主体以其先在的、在实践中形成的作为实践模式内化的认知结构对客体进行建构的能动活动,第三,不是一次完成的动作,而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再由理性到实践的循环往复的无穷发展过程,由现象到本质、由一级本质到二级本质等的逐步深化的过程.

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世界的目的在于改造世界,而人之所以要改造世界,又是为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为了充分满足人本身的需要,又必须充分发挥认识的主体性.笔者认为,所谓主体性,就是承认并重视主体的能动性及其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的地位.重视主体性也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区别于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显著特征.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不考察主体的情况,忽视了主体对认识活动的作用.而马克思认为,在认识过程中,客体并不会自动地反映于主体,主体也不是完美无缺的接收器,认识之是否能够形成及认识之内容如何,即取决于客体,又取决于主体,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对象会形成不同的认识.在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中,一方面,作为主体的现实的人,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发挥主体的能动性,不断完善着客体,使之日益朝着有利于人类发展的方向前进,另一方面,作为主体创造物的客体,反过来,又制约着主体的活动范围、思维方式等,从而规定着主体的性质和方向.因此,认识是主体能动地作用于客体,客体反作用于主体的过程.“这种反映是主客体之间的双向运动,决不是一种单向的面向主体或者面向客体的过程.认识关系就是主体在观念占有和把握客体,是主体和客体之间的反映和被反映的关系.”[10]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主客体认识关系,不是直观、被动的,而是有着积极的、能动的反作用.

三、结语

综上,马克思从实践出发全面认识客观世界和人的主体性,针对费尔巴哈的直观认识论进行了批判,从而创立了实践认识论.马克思对费尔巴哈认识论的根本超越在于: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变革了对感性对象的理解方式.由直观的理解转变为实践的理解,引起了认识论形态上的变革,从直观认识论进入了实践认识论,克服了费尔巴哈直观认识论的这一主要缺点,建立了实践认识论.实践认识论一种动态的、日益深广的过程,要求我们不断地与时俱进、日益创新,充分地发挥主体能动性,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作者单位:1、谢勇军,广东科学技术职业学院,2、肖姣平,昆明理工大学社会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