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教育教什么

更新时间:2023-12-3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2042 浏览:54633

面对道德、道德律,道德教育的内涵是什么,这是困扰世界学术界的理论难题.以博学与思辨著称的德国哲学大师康德穷尽了一生探索道德、道德律的内涵,尽管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观点,但到最后依然感到茫然.在这里,我希望就道德教育的内涵,作出自己的解答并贡献一份力量.

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

道德教育的出发点就是唤醒人的“主体性意识”,使人意识到自己存在,意识到自己有什么权利,要承担什么责任,从而出自内心去捍卫自己的权利并承担责任.因此,道德教育的核心价值就在于培养有主体性的人,即培养有自主性、能动性与创造性的追求美真善爱的有理想的人.经过多年的思考后,我把对道德教育本质的探索纳入了一个焦点——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这一思想是通过对人的主体性的充分肯定而得以实现的.彰显主体性是人的现代化的重要标志.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始摆脱传统社会规范的束缚,开始摆脱血缘、地缘、人缘以及种种人身依附的生活方式,人的个性得到张扬,人的主体人格、主体地位、主体权利得到尊重,人的独立意识、自主意识、创新意识、平等意识、竞争意识、意识不断增强,人要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呼声越来越高涨,这必然要求教育应重视人的主体性,提高人的综合素质,为人发展自身创造更有利的制度体系与社会条件.

道德教育的主要内容

使人遵守普遍的道德规则便是道德教育的目的.好的道德教育要追求生态与生命的统一.显然,道德是一种价值判断,是一种规定共同行为与共同生活的标准系统.道德的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即遵守集体规则,尊重人类“自由、平等、博爱”的价值观并实行人道行为,不以武力威胁其他群体及其成员.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对个体内在美真善爱价值的唤醒.个体的道德素质,主要是通过内在价值观的培育与外在交往行为规范的训练来形成的.如果说传统道德教育是以强调国家主义的社会本位和纪律约束为特色的话,那么,在当代的全球化时代,道德教育则应重视个体价值本位与人类共同价值的统一,强调的是个人主义、国家主义与人类主义的统一.也就是说,倡导“我好,你好,国家好、地球好、世界好”的价值观,实现“小我”与“大我”的融合,把个人的道德价值观建立在既为我负责,也为他人负责,为国家负责,为地球负责,同时也为人类负责这一基石之上.关于道德教育中的价值观教育有上百个主题需要我们去探讨,学校教育处理的主题主要有:

(1)价值的核心理念:生态世界观与生态学;

(2)价值的中心机构,诸如家庭、社区、学校、工作场所、国家、联合国;

(3)价值与文化,诸如价值和传统、价值和宗教、价值和法律、怎样解决价值问题、价值差异、人类共同价值与民族多元文化的统一、我们怎样获得价值、我们怎样改变价值;

(4)基本的人类价值,诸如生态、生存、自我实现与社会责任、健康、自由、平等、博爱、幸福、友谊、自尊、满足、生活的意义;

(5)精神价值取向,诸如通情达理、远见、整体感、惊奇、感激、希望、超然、谦恭、爱、和善;

(6)道德价值取向,诸如诚实、公正、责任、勇敢、自制、可靠、真诚、无私;

(7)社会和政治价值取向,诸如公民权利与义务、和平、正义、程序正当、宽容、参与、合作、分享、忠诚、坚定;

(8)谋生方法(或生活技能),诸如身心健康、做决定、应付变化、选择和改变职业、财政预算、人际关系、家庭生活;

(9)学校学科的价值广度,诸如文学、哲学、科学、社会研究、历史、地理、艺术、音乐、人类文化学;

(10)当代价值问题,诸如贫穷、失业、、性别歧视、儿童、妻子、对老年人的歧视、消费主义、生态恶化.

幼儿园

道德教育的目的主要有三个方面,即使人适应人类共同价值与生活环境、培养各种道德能力、通过形成内在美真善爱的价值观进行自我约束与自我控制.个体道德的形成,一般要经历0~3岁的“无律”阶段,幼儿与小学生的“他律”阶段,青少年的“自律”阶段与成人的“自由”阶段,道德品质的形成只有经历了“无律——他律——自律——自由”这样四个阶段的发展才能完整与深刻.道德教育的实施主要有十种策略:(1)首先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捍卫自己的权利与责任;(2)通过“道德行为规范训练——奖励与惩罚——反省”进行教育;(3)活动德育——以行动为主通过参与去感受、去体验、去内化;(4)教师与父母的言传身教;(5)树立道德榜样;(6)对道德问题进行知识教育、影视教育与情境创设训练,通过提问、慨念、判断、推理、观察、体验、感悟、讨论、演讲、反省、角色扮演、表演、写感悟、写日记等实现道德教育;(7)道德案例分析与讨论;(8)提高个体的艺术审美能力与人生哲学的能力等.

任何人在精神发育的早期(即儿童期),总是首先作为一个被教育者而存在的,这个时期的道德教育主要是通过父母与老师的行为规范的宣示、通过参与社区的活动来进行的.行为规范是特定社会对人的行为表现应遵守的法则的基本要求.这个时期,儿童对事物进行审视、评价的认知能力和体验他人情感的移情能力尚在待启状态,他们首先需要的是直接掌握一些行为规范,以这些规范构成他们日后价值观生成、发展的基础和框架.通过各种渠道,尤其是通过父母、教师这些与儿童关系最密切的成人对儿童进行规范的宣示,这是儿童初次接触并掌握规范的必经之途.

在美国加州旧金山的一个学前班,小朋友们入学第二天的课堂上,老师在地上用粉笔为全班的23个幼儿划了23个方框,让每个幼儿都站进一个方框里,然后告诉幼儿,我们每个人在社会上都有一个自我的空间,在自我的空间里有自己选择的自由,但是,如果我们用脚踏过了边线或身体超过了边线,就侵犯了别人的空间,这就是不道德的行为,因为我们不喜欢别人侵犯我们的空间,所以,我们就不要侵犯别人的空间.心中有自己同时也有他人有社会,这就是生存的道德.

从这一行为规范教育的案例里,我们应该体会到,道德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情感教育与价值观的教育.这里,情感是一种具有条件反射的心理联系,知识可以传授,情感则无法传授,情感的培养要靠养成、靠养成教育,通过参与一系列的“活动”后内心的体验才能逐渐形成,爱父母、爱自然、爱花草树木、爱学校、爱国家、爱同学、爱周围的人、爱弱势群体等.“爱”是一种情感,靠的是养成,通过“爱的交往活动”,在“爱的体验”中,“爱”这种美好的情感与“爱的能力”才能逐渐培养起来.

婴儿出生后,社区应该定期组织活动,让孩子们和家长们一起,或游玩,或运动,让孩子们从小就懂得,这个世界,除了自己,还有他人,只有和他人在一起,才能快乐,这就开始了社会化的过程.对孩子的行为礼貌教育,从小应贯穿四个单词:第一,“您好”,见人一定要打招呼;第二,“谢谢”,人家帮助了我,一定要表示感谢;第三,“对不起”,做错了事,一定要道歉;第四,“分享”,有东西一定要给他人分享.这些都是人文的养成教育,是在日常生活“做”的过程中养成的.一个人一旦形成了文明礼貌的良好习惯,这一辈子将会受用不尽.

小学

当个体的成长经历了幼儿阶段进入小学以后,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也应随着年龄的增长与社会化程度的加深有更高的要求,这时,道德教育应主要围绕《公民与社会》这门课程的系统训练来展开.

一般说来,公民意识包括了三个层次:一是公民法律意识,二是公民纪律意识,三是公民道德意识.所谓公民素养,就是以平等为核心的文化素养、政治素养、法律素养、道德素养,包括文化的、政治的、法律的、道德的多方面的知识、规范、行为习惯等.目前,美国中小学教育将公民教育的目标规定为17个方面:(1)自律;(2)守信;(3)诚实;(4)实现最佳自我;(5)利己但不损人;(6)勇于认错;(7)具有良好的运动员风格,懂得取胜是重要的,但这并非至高无上的;(8)在人际交往中,要谦恭礼貌;(9)像希望他人如何对己那样待人;(10)懂得没有一个人是孤立存在的,其行为是常常会影响他人乃至社会的;(11)具有在逆境中正确调控自我的理智;(12)努力做好本职工作;(13)尊重他人的财产;(14)遵守法律;(15)尊重社会的各种自由;(16)养成各种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习惯;(17)没有过早的性体验,培养与家庭生活准则相一致的性态度.


这里,让我们从教育学者杨跃的《法国小学教育考察》一书所讲述的事实去借鉴法国小学相关教育的经验:

法国公民教育有四项具体培养目标:培养作为一个法国公民应该具有的正确的思想态度、端正的行为品格、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爱国情操与国际和平思想.而这四项目标分别通过小学、初中、高中三个阶段的公民教育来实施.小学主要实施公民道德训练,旨在培养儿童以下几方面的品德:

1)对待集体:养成遵守团体规则的习惯和个人对社会团体的责任感,主动参与集体活动,促进个人与集体其他成员的良好关系,行为积极但不盲目服从.

2)对待他人:承认并尊重社会成员间存在的差异,接受他人的存在价值,听取他人的意见,了解他人的意愿,尊重他人的行为,以礼貌、诚恳、忠实、友好、喜悦、积极的态度与社会成员和睦相处.

3)对待自我:养成整洁活泼、朴实无华、乐观合群、敢负责任、遵守纪律、肯定自我又不骄不虚的品行,自觉配合集体行动,与集体融洽相处.

1995年新教学大纲指出,“儿童正是从班级的集体生活中,发现并掌握社会生活的规则,建立社会生活的价值观念,并从中演习自己的责任.”根据新大纲,主要内容为:

一、基础阶段.通过丰富多彩的班级、学校生活,进行以社会的基本准则为中心的道德教育,使学生在自立和责任的基础上达到:对人的尊重;对公共财产和生活环境的尊重;对集体生活规则的尊重;了解公民基本常识.

二、深入阶段.在学校教育环境中让学生深入接触社会,在从学校到社会的跨越中具备一个负责的合格公民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尊重自我;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生活中的责任与义务;了解人类的权利与尊严,了解法兰西共和国,了解生活,了解世界中的法兰西等社会实际.

中学

当从小学升入初中后,此时,个体的成长走向了充满逆反心理的少年时期,这是一个身心都发生急剧变化的时期.此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除了《公民与社会》教育之外,还应围绕《中西人生哲学名篇选读》来展开.让学生们成长的心灵通过对中西人生哲学名篇的阅读、欣赏与互动式的讨论,体验散埋在时空深处的风云人物的疆场驰骋,伟大灵魂的精神拓荒;体验他们在死亡和痛苦的折磨里,在血与火的战场上,在探索智慧之路的冒险中,用热血书写历史;体验他们在肉体与精神的苦难里,在贫穷与疾病的铁钻上,在高傲的孤寂中,用痛苦铸就生命与辉煌的人生历程.通过这种与伟大人物心灵对话的体验,从而形成学生们的积极向上的人生观与世界观.这是初中阶段道德教育的核心任务.

当进入高中以后,个体的成长有着向更理性化方面发展的内在要求.此时,道德教育的核心内容应顺应学生们理性成长的需要.主要围绕《中西人生哲学名著选读》来展开.通过对《大学》、《论语》、《孟子》、《中庸》、《道德经》等中国人生哲学经典的阅读、欣赏与互动式的讨论,通过对《苏格拉底的最后日子》、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的《尼各马可学》、培根的《人生论》、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尼采的《悲剧的诞生》、《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狄尔泰的《体验与诗》、《诗的伟大想象》、海德格尔的《存在与时间》、《人诗意地栖居》、萨特的《存在与虚无》、《存在主义是一种人道主义》、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审美之维》、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等西方人生哲学经典著作的阅读、欣赏与互动式的讨论,在学生们的内心深处,唤起一种典雅而高尚的生存心象,以形成学生们独立而又高贵的人生观与世界观,从而“内圣外王”地走向自我实现与社会实现.

编辑 舒 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