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高职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多层次培养模式

更新时间:2024-01-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375 浏览:146680

【摘 要】国际经济贸易实务人才出现了需求迅速膨胀、供给不足、就业困难的窘状,原因在于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人才培养需要.现有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人才培养途径单一等问题.细分人才市场可以使拥有不同教育资源的各类高校准确进行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教育内容的改革、教育途径的拓展、教育方案的重新设计是构建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文章重点设计了多层次培养模式的结构和高职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

【关 键 词】国际贸易实务;多层次培养模式

一、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供需困局

加入WTO标志着中国经济国际化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外国资本进入中国更广泛领域,包括制造业的高端领域和金融、商贸、流通、信息、高技术研发等怎么写作业领域.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大批企业走出国门展开国际竞争,这对国际贸易实务专业人才的需求迅速增加.《中国人才蓝皮书2010》预计,2014年国际经贸人才需求79万人.而中国每年高校经济类专业毕业生为13万左右,即使这13万人全部从事国际经贸行业,供需缺口仍然很大.未来三年,中国的经贸人才中,负责外贸公司重大投资与战略的决策人才最为欠缺,需求缺口在2/3以上;业务营销人才欠缺30%以上;专业管理人员欠缺一半以上;怎么写作贸易人才欠缺70%-80%;投资人才缺口也在60%左右(韦霞,2010).然而,就在人才需求如此旺盛的情况下,国际经贸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形势却不乐观.某地方本科院校本科生就业率仅达到47%(江维国,2010).《2010中国大学生就业报告》显示,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成为排名第十的所谓失业量较大且薪资较低的“红牌”专业.

相对于旺盛需求,相对于供给不足,就业还十分困难,这种供需困局不能不让我们深思.是人才结构出现了问题?是人才质量出现了问题?还是人才培养模式不适应社会需要?

二、现行人才培养模式缺陷分析

(一)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

典型的案例描述是“掌握经济学和管理学基本知识,了解WTO及当代国际贸易的基本现状,熟悉通行的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以及中国对外贸易政策法规,了解中国主要贸易伙伴的贸易和金融情况,系统地掌握国际经济、国际贸易的基本理论及基本技能,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高级应用人才”(罗旭娟,2009).这种描述是对国际经贸人才的一般要求,没有突出各学校人才培养特点,更没有体现人才培养的差异性.人才培养目标趋同化有三个后果:一是人才能力趋同.相同或相近的人才培养目标导致人才能力接近.少数优秀学校与一般院校人才的差异也在质量上,而不是在能力结构上.不能适应社会对不同层次、不同能力人才的需要.二是人才能力稀释.强调“宽基础、强技能、高素质、创新性”的培养要求,势必造成什么都要学,什么都要强.在有限的教育时间内,学习内容被压缩,课时被摊薄,课程学习演变成概述或演示.结果是什么都学,什么都不会.三是人才层次不分.国际经贸需要高级规划人才、管理与决策人才、高级技术人才、一般技术人才和一般作业人才等五种层次的人才,而该种培养目标下的人才并不能针对其中的任何一种,造成人才能力与实际需要不吻合状况.

(二)人才培养方案难以承载培养目标

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教材内容跟不上形势变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文明的提高使国际贸易理论和政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出现了许多新领域、新课题.如贸易与环境、标准化与国际贸易、电子商务与国际贸易、新贸易保护等.现有教材基本上围绕传统的理论、方法和手段进行设计,不能适应新形势变化(窦建华,2010).二是实践技能培养严重不足.虽然设置了实践环节,但内容不系统,设施不完备,实践效果差仍是普遍现象.学校的实验课程以基础实验为主,缺乏提高实验和创新实验;校外实践基地建设不稳定,合作企业积极性不高(王志伟,2008).三是创新能力培养缺乏系统性.目前创新能力培养处于启蒙阶段,只是学习创新知识和简单的模拟活动(如创业大赛).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系统性的,包括创新的基本理论、创新的技术手段、创新的支持体系(李洪江,2010).

(三)人才培养途径单一

目前高校是人才培养的主体,一切培养责任完全由高校承担.实际上由于资源的有限性高校难以完全承担人才培养重任.高校实践设施不足,制约了人才技能培养的质量.虽然进行校企合作、建立校外培养基地等,但大都是基于合作协议开展的,并不是基于共同产权机制.企业合作的临时性和不积极态度,大大削弱了实践能力的培养.中国应积极探索政产学研联盟人才培养机制,拓宽人才培养途径.

三、市场细分视角下的多层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市场细分是市场营销学中的理论,是企业根据产品和怎么写作需求的不同把现有的市场划分为不同的子市场,然后依据企业的竞争优势选择其中一个或几个子市场并为之怎么写作取得收益的营销理论(朱明侠,2001).市场细分主要的特点是可以集中使用企业的优势资源在目标市场中竞争并取得市场主导地位,它同样适用于教育行业.高校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自己的优势资源,这种优势资源是独有的,是高校树立特色的基础.同样高校资源也是有限的,它并没有为所有市场需求怎么写作的能力.利用自己优势的教育资源为一个或几个目标子市场怎么写作,是高校树立特色取得竞争优势的根本途径.


四、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

人才培养模式是由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方案和人才培养途径三部分组成的.创建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内容安排上创新;在结构设计上创新;在培养主体上创新.在内容安排上,针对应用型国际经贸人才的培养现存的问题,我们认为应在如下方面进行创新:一是加强教材建设.针对目标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内容、不同深度的教材体系.体现层次需求、反映时代特点,尤其是实验、社会实践教材应大力开发.二是完善英语教育体系.将现有的公共英语、专业英语体系拓展为公共英语、专业基础英语和专业实践英语.三是完善技能培养体系.构建基础实验、综合实验、研究创新实验体系;构建专业认识实习、岗位技能实习、调研设计实习体系.四是完善创新能力培养体系.构建创新意识、创新技术、创新实践课程体系.

在培养主体上,应建立多主体人才培养机制.拓展包括政府、高校、企业、社会团体等共同参与的人才培养途径;在结构设计上,人才培养目标决定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规格,对教育内容要进行相应的安排.在教育内容创新的基础上,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实现结构设计创新.

五、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的竞争优势

教育内容的创新可以改善学生知识结构和技能水平;教材建设可以更新知识体系和结构;实践课程的拓展可以提高人才的操作能力;创新能力的构建使人才具有真正的创新能力;教育主体机制创新,可以发挥各种教育资源的优势,克服高校教育资源瓶颈障碍.

人才培养方案的重新构建可以解决人才能力趋同所带来的三个问题,即人才能力趋同、人才能力稀释、人才层次不分.人才能力差异化,可以改变人才供给结构,解决一些层次人才饱和而另一些层次人才稀缺问题.分层次设计模块,围绕该层次人才培养目标集中构建该层次对应的专业知识、能力、素质所须的课程体系,可以解决人才能力稀释问题,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分层次培养人才,可以提高人才针对性,提高人才对各种工作要求的适应能力.

多层次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和适应能力,最终将提高教育竞争力.

#93;江维国.地方本科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途径探析[J].张家口

[3]罗旭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人才培养中外模式比较研究[J].经济论坛,2009(4).

[4]窦建华.国际经贸人才需求新变化及对策研究[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2010(4).

[5]李洪江.日本创业投资转变的制度经济学分析[J].亚太经济,2010(5)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