乐水行:河边环保课堂

更新时间:2024-03-1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53 浏览:7307

每周一次的走水,对于62岁的张祥来说已经成为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从2007年3月17日开始,“风雨不误,节检测日不休”的行走被这位头发花白的老人坚持下来,张祥和同伴们的足迹已多次踏遍北京大大小小80多条河流.

这是一支叫做“乐水行”的队伍,隶属于公益环保组织自然大学和达尔问自然求知社.

近4年来,这个民间环保组织默默地关注河流的污染现状和命运,走遍了北京的所有河流,他们把这种行动称为“走水”.

2011年“”期间,电视台直播乐水行考察北京潮白河干旱的活动,全国政协委员李国安将军也参与了当天的走水.

李国安是一名找水英雄,在20年前曾被军委授予“模范团长”荣誉称号,经过一天的行走,他感触颇深,这位一辈子和水打交道的军人,再一次表示了对生态环境,特别是水资源环境的担忧与期盼.

这并非乐水行和媒体的第一次结缘,却令其获得更多来自社会的关注.

一切看起来朴素而又草根,2007年由几名媒体从业人员、环保人士及律师共同发起的“乐水行”活动延续至今,其目的是考察北京城区及近郊的河流水道和水源地,以及北京部分远郊、甚至河北境内的河流、水库,以期明晰河流的起源、演变和现状,了解河流附近人们生产生活的方式,探讨人类活动与自然变化之间的关系.

据统计,自活动发起以来,已有超过12000多人次参加过“乐水行”活动.这支面向社会全开放的队伍,已经成为除水务局、环保局外,对北京河流最了解的一群人.

用行走丈量河流

说起北京的河流,张祥如数家珍,属于海河水系的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拒马河和属于蓟运河水系的河等,北京共有大小河流80多条,水库600多个.

张祥原是东北伊春市铁力林业局的林业工人,后来来到北京成为了一名环保志愿者.他与环保的结缘从年轻时就开始,上世纪我国著名的林业劳模马永顺是他的岳父.

张祥说:“马永顺是两个劳模,在国家建设需要大量木材的时候,他是砍树劳模;在国家需要环境保护的时候,他是种树劳模.他种下的树,比他砍的树要多.他还健在的时候,每年都带领我们全家去种树,向青山还债.”

受岳父马永顺的影响,张祥把植树的习惯从东北带到了北京.也由于特殊的人生经历和丰富的林业知识,他进入环保领域似乎成为顺理成章的事.

乐水行的志愿者们说,张祥十分用心地参与每次活动,每个周六,无论在哪里集合,他都比别人早到半个小时.从此,张祥慢慢地成了乐水行项目的“总协调”.


三年过去了,张祥从一名志愿者,逐渐变成了“北京城市水专家”.

王秋霞毕业于北京外国语大学,早在大学时期她就开始参与乐水行的走水活动,毕业后她进入自然大学成为一名专职的环保工作者.

每逢走水活动,王秋霞不仅要在活动过程中进行组织与协调,在活动前踏访河道、梳理河流资料、利用电子地图制作河流地图,在活动之后,她还要记录当天“走水”的情况,比如哪个位置发现了怎样的污染等,都悉数在内.

像王秋霞这样的年轻人还有不少,即将毕业的华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系学生邵文杰也即将加入这个团队.

在一次面向清华大学学生的交流中,一名学生说,通过走水,他们看到了现实与书本的距离,“以后如果我们主持一方工作,在做设计的时候就会把这些东西加进去.”

在乐水行的队伍里,60%都是学生.NGO组织、学生社团、专家,三位一体便可以组成一个“乐水行”队伍.

NGO组织为活动提供可持续性保证,学生社团成为有干劲的先锋队,而专家则可以把当地环境问题进行总结,普及常识.这也是“乐水行”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把真相告诉公众,让公众在面对环境危机时不必惊慌,并懂得应对策略,志愿者们把这项工作叫做“环境科普”,而这也是自然大学和乐水行的基本宗旨.

乐水行这种激发普通公众无障碍地参与环保、并自我求知的项目,每次都有大量志愿者参与.北京、厦门、广州、成都、石家庄、郑州,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出现了“乐水行”这样的“向水求知型”的环保活动.

目前,除北京的20多个队伍外,全国共有100多个“乐水行”队伍,他们之间并无隶属关系,然而北京的项目为它们提供了可堪复制的最好样本.

培育与再造

冯永锋、张俊峰、王建和罗志勇是“乐水行”的发起人,在项目设计之初,冯永峰便产生了成立“自然大学”的想法,由乐水行发端而来的自然大学和达尔问自然求知社如今已成为一个具有持续生命力的环保组织.

张祥介绍,自然大学有两层含义,即“向自然学习,从自然中学习”,旨在成为一个联合开发、共同推广的公众环保项目.

2009年11月,达尔问自然求知社正式成立后,开始全面运营“自然大学”项目,并推广至全国.

自然大学推动者认为,只有培养中国公众热爱自然的精神和能力,才有可能保护中国的自然环境.

目前自然大学正在制作一个名为“河流体检网”的网站,普通公众可以通过手机终端将河流排污及受污染情况拍照上传,网站会在地图上提供自动定位怎么写作,从而形成一张能与公众互动的“水污染地图”.

“目前的问题在于如何把关和审核”,除此之外,张祥等人对于这个项目信心十足.

一份来自自然大学的文件显示,中国当前环保组织的发展趋势是“区域公益型”,也就是每个当地的环保组织带领、激发当地的公众关注和保护当地的环境.自然大学项目有希望成为所有民间环保组织萌芽、生长的基础项目.

作为自然大学的品牌项目,乐水行凝聚了无数人的热情和期盼.

张祥说,目前乐水行的目标是,“把活动推向一切有水的地方,让大家都在感受河流之美、记录河流之痛的同时,为水之源和水环保做出努力.”

公众参与的力量

2009年5月份开始,在环保组织“绿家园志愿者”的支持下,乐水行每半个月组织一次“公众环保课堂”,时间定在周日下午.他们约请来自全国甚至是世界知名的“水专家”为公众普及环保知识.

专家都是志愿者,他们有的来自科研机构,有的来自民间.

姜文来是中国农科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研究员,长期从事水资源、节水和生态环境的研究.

王建的父亲是北京师范大学环境科学研究所前任所长,在父亲的影响下,王建从小便对环境有了独特的认识,后来王建成为北京市环保局的一名官员,其后从事媒体工作,热爱、研究环保事业近40年.

杨春霖是一位来自民间的园林专家,生活在北京的他对于北京的古典园林有全面的了解和研究.

刘振翔则是北京市的一名普通农民的哥,也是2008年北京十大节水护水志愿者、2008年北京奥运会农民火炬手.20年来,刘振祥几乎考察了北京周边所有的池塘和水库,并向环保部门提交自己完成的论文《解密华北地区及中国干旱之根本原因和解决的办法》.

绿家园志愿者召集人汪永晨在解释自然大学的构成时说,“担当自然大学的教授,标准只有两条,一是你有独到的知识或者观点,二是你愿意把观点以公益之心向社会传播.

在一次次的学习中,志愿者们对水环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产生了“如何才能做一些事”的想法.

2011年,乐水行队伍在考察肖太后河时发现,一条小溪排出的水呈蓝色,且伴有恶臭,队员们随即给12369打反映这一情况,此后一直跟踪解决.在随后的几次走水过程中,他们发现蓝色排污已经消失.

由环保部门提供的12369环保成为联系公众与的一个平台,乐水行的一项重要工作也包括普及这一平台.

今年以来,北京水资源再度告急,人均水资源量降至100立方米左右,已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的人均1000立方米的缺水警戒线,成为我国最为缺水的大城市之一.

在张祥看来,水的问题从来都不孤立,也不是哪一代人造成的,却是每一代人的责任,如同一个关于植树的比喻,“要伐一棵树,先栽十棵树”.

“我们要让公众行动起来,只需要一个小小的撬动”,张祥说.

编辑:崔银娜美编:王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