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德育工作中的和谐命题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73 浏览:43631

[摘 要]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建设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使命,在实践中应注重推进高校德育共性与职业教育特性、政治功能与人格功能、共性与个性、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理论与实践、灌输与引导、管理与怎么写作、激励与惩罚等因素的和谐,使高职德育工作融入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中.

[关 键 词]高等职业教育 德育 和谐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全面的系统的目标,需要全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参与,当然也离不开作为高等教育重要组成部分的高职院校这个子系统.高职院校的毕业生和普通高校毕业生一样,将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将高职德育纳入和谐的视野,培养造就一大批高素质技术人才,这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时代要求赋予高等职业教育德育工作的历史使命.


德育理念:追求高校德育共性与职业教育特性之间的和谐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是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需发展起来的一种教育类型.在其产生并逐步壮大的过程中,其性质、定位也一步步走向明晰.1999年国务院颁布的《加快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培养一大批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较强实践能力的技术应用型人才”,对高职的性质与任务作出了明确的表述与要求.事实上在实践中,各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也基本沿袭普通高校的德育模式.然而与普通高校相比,高职教育由于在培养目标、生源对象、办学环境与条件等诸多方面存在着很大差异,对高职德育工作也提出了不同的要求.这是职业技术教育的特性所决定的.高等职业教育,不仅具有高等教育的属性,还具有职业技术教育的属性.因此,高职德育除了要反映高等教育德育工作的一般规律和要求,还应探索属于职业技术教育所特有规律和要求.

德育功能:追求政治功能与人格功能的和谐

在我国传统的“大德育”概念中,德育涵盖了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品质教育等诸多内容.这样的德育架构适应我国社会发展的特定需要,有其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在实践中,过去相当一段时间内,我们的德育工作往往过多地强调它的政治功能,而忽视对学生健伞人格的塑造.事实上,学生在平时学业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更多的不是政治思想问题.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生活节奏的加快、竞争的加剧、就业的压力、经济的压力等,投射到校园中,对学生心理素质和承受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在高职院校,由于生源构成比普通高校复杂,学费和经济的压力比普通高校更高,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与普通高校相比处于劣势等原因,使得高职院校不论是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还是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都比普通高校要多.因此,高职院校的德育工作,更要注重解决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就业方面遇到的实际问题,加强心理咨询与行为指导工作,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心理指导怎么写作,要把塑造学生健全人格作为一项重要的任务来对待.

德育目标:追求共性与个性的和谐

大学生的个性指每个大学生身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区别于群体其他成员的心理特点.受传统计划经济大一统模式的影响,以往的德育工作一向重视集体教育,忽视个性和自我意识的培养;强调对社会、集体的服从,抹杀个体发展的需要;学生评价标准模式化,学生评语格式化,不考虑学生自身发展要求,不尊重学生的自主选择.这样不仅压抑了学生个性的发展,而且造成学生依附感强、没有主见、思想僵化、缺乏创造精神.高职院校的学生有的来自普通高中,有的来自职业高中、中专、技校,在知识基础、智力水平、兴趣爱好、环境影响、思维能力上都有很大的不同,学生表现出较大的个性差异,以整齐划一的要求来对待学生是不现实的.高职德育应尊重学生自身个性发展要求,有目的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创新意识、竞争意识,培养他们自信、自尊、自强、自立的品质和自我提高的能力,成为既有鲜明个性又具有创造性思维的技术人才.

德育内容:追求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和谐

高职院校培养的是在生产一线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型人才,要求具有一毕业就能上岗进行实操的能力,这无疑是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高校的优势与特色.但是,以实操能力为指向的培养模式,使得高职院校在培养过程中,主要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形成重技术教育而轻人文教育的局面.尤其是在许多高职工科院校中,除了教育部统一要求开设的德育类课程外,人文学科课程鲜见踪迹;师资当中除了思想政治课教师,文科专业的教师也难觅人影.学生在技术本位的培养导向下,以“外语+计算机+专业能力”的知识结构为最高追求,德育课作为仅有的人文学科课程受到普遍轻视.从培养建设和谐社会所需人才角度来看,不能不说,这是一种短视行为.技术教育与人文教育,一者教学生“做事”,一者教学生“做人”,二者不可偏废.

德育途径:追求理论与实践的和谐

在高职德育工作中,无论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还是心理品质教育,一定的理论阐释与说教都是必要的.但是,高职院校的学生与普通高校相比,理论思维不是他们的长项.况且,德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从“内化”到“外化”的转化过程,即受教育者有选择地理解、吸收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形成个体意识,并把这种个体意识外化为行为习惯与个体品德,这是一个“知”与“行”相统一的过程.因此,高职德育应根据高职学生的特点,通过组织学生参加课外活动和社会怎么写作,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切身认识,培养自主自立、公平竞争和爱国主义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

德育方法和手段:灌输与引导的和谐、激励与惩罚的和谐

在意识形态日趋多元化的今天,如何帮助学生在纷繁复杂的思想观念中进行正确的选择取舍,灌输教育依然是一条不可放弃的主渠道.为消解学生的抵抗与逆反的心理,灌输教育应摒弃僵化与强制的色彩,以理服人,以情动人,引导学生在多元化的思想观念中进行正确的选择.

激励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师对学生的期望有力地影响着学生的行为.高职学生中,来自普通高中的,大多数成绩处于中等以下;来自“三校”(中专、职高、技校)的,三年前即在中考中失利,别无选择才去了“三校”.在求学过程有着较多的挫折感及较少的自信心,这是高职学生的普遍特点.因此,高职德育工作尤其要注意更多地运用激励为主的教育方式,激发与保护学生的自信心与进取心,为他们成才提供强大动力.

德育机制:追求管理与怎么写作的和谐

和谐社会,带给我们一个重要的新思想、新认识,就是“以人为本”.高职学生的主体意识正在增强,单纯的居高临下的“管理”模式已不适合变化了的教育对象.以人为本,对于高职德育来说,就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满足他们的需要,相信学生、依靠学生.要研究学生心理需求,客观地分析高职学生这一特殊群体的生存状态,要深入到学生中间去,由高高在上转为平等相处,消除双方的隔膜.要把德育内容具体化,从帮助解决学生生活、学习、就业等实际问题人手,为学生的成长成才提供全方位的怎么写作.

德育环境:追求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之间的和谐

高职德育工作目标的有效实现,离不开校内、校外两个德育环境.必须努力营造和谐的德育环境,为学生提供肥沃的成长土壤.首先,校外环境与校内环境要和谐.高职院校要抓住机遇,积极争取社会各行各业和广大家长的支持,办出特色,办出水平,培养出一大批适应和谐社会建设需要的高质量人才,使高职教育获得越来越高的声誉和社会认同.其次,校园内部诸子环境要和谐.设施功能环境、校园文化环境、专业建设环境、师生人际环境等子环境构成高职院校的校园生态环境,这些子环境中德育氛围形成与否、程度深浅及子环境问德育目标与方式的整体协调性,对于高职德育目标是否能有效实现至为关键.

德育载体:追求传统与现代的和谐

作为传统德育载体的校园广播、班集体、社团、报纸、宣传栏等,在高职德育工作中一直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当今世界日新月异,仅依靠一些传统载体,远远不能适应飞速发展的世界和快速变化的教育对象.因此,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利用科学技术的新成果,发展新兴的德育载体,如网络、现代通讯工具、电子出版物等.

在建设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德育工作肩负着培养具有和谐人格的、建设和谐社会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的历史重任.以和谐德育塑造合格人才,提倡让和谐的意蕴充盈在高职院校德育工作的全程内外,这既是时怎么发表展对高职院校德育工作提出的要求,是高职德育自身良性发展的必然选择,也是高职德育在理论和实践中研究和探索的重要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