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281 浏览:18523

[摘 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新形势下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举措,是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的重要途径和手段.是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的有效途径,是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针对大学生中常见的几种心理问题,分析形成的原因,并提出预防对策.

[关 键 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

在新形势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已经成为新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面临的形势更复杂、任务更繁重、工作更艰巨.《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强调学校德育工作时指出:“要针对新形势下青少年成长的特点,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因此,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高校德育工作的题中应有之义.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具有的现实意义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途中,党始终十分重视青少年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方式处理人际关系.动员社会各方面共同做好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工作,为青少年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社会环境.”同志也曾指出:“一个民族的新一代没有强健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这个民族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近年来,政府和教育部等有关部门都非常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2004年的16号文件《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5年的《教育部、卫生部、共青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等,都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摆在相当重要的位置上.

心理健康是指具有正常的智力、积极的情绪、适度的情感、和谐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格品质、坚强的意志和成熟的心理行为等.心理健康与一个人的成就、贡献、成才关系重大.心理健康是大学生成才的基础,主要表现为: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大学生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心理健康可以使大学生克服依赖心理增强独立性.大学生经过努力的拼搏和激烈的竞争,告别了中学时代、跨入了大学,进入了一个全新的生活天地.大学生必须从靠父母转向靠自己.上大学前,在他们想象中的大学犹如“天堂”一般,浪漫奇特,美妙无比.上大学后,紧张的学习,严格的纪律,陌生的环境,使他们难以适应.因此,大学生必须注重心理健康,尽快克服依赖性,增强独立性,积极主动适应大学生活,度过充实而有意义的大学生活.

心理健康是大学生取得事业成功的坚实心理基础.目前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分配工作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大学生都实行供需见面、双向选择、择优录用等方式,择业的竞争必然会使大学生心理上产生困惑和不安定感,惊叹“皇帝女儿亦愁嫁”.面对新形势大学生要注意保持心理健康,培养自立、自强、自律的良好心理素质,锻炼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使自己在变幻复杂的社会环境中,做出选择适合自己角色的正确抉择,敢于面对困难、挫折与挑战,追求更加完美的人格,为事业成功奠定坚实的心理基础.

心理健康利于大学生培养健康的个性心理.大学生的个性心理特征,是指他们在心理上和行为上经常、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特征,通常表现为气质和性格两个主要方面.气质主要是指情绪反映的特征,性格除了气质所包含的特征外,还包括意志反映的特征.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特征普遍表现为思想活跃、善于独立思考、参与意识较强、朝气蓬勃的精神状态等等,这些有利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当前大学生心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当前我国高校的普遍情况来看,多数大学生的心理是健康的;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根据一项以全国12.6万大学生为对象的调查显示,约20.23%的人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自闭、抑郁、焦虑、偏执、强迫及精神分裂等方面.尽管如此,只有极少数学生接受了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性帮助,而绝大部分学生并没有真正认识到这一问题,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迫性、必要性和艰巨性.当前大学生中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自我意识问题――矛盾与混乱

自我意识是指个体对自身的意识.自我意识表现为自我概念、自我评价和自我理想的辩证统一.在大学阶段,个体的自我意识逐步增强,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他们并没有形成关于自己的稳固形象,自我意识还不够稳定,因此,在这一时期他们经常会遇到一系列自我意识的矛盾与混乱.

所谓自我意识的混乱是指个体无法形成正确的自我概念和适宜的自我态度,以致不能达到自我同一性的确立而获得安定、平衡的心理状态.自我意识的混乱通常表现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另一种则是过低的自我评价.过高或过低的自我评价往往导致个体自我意识确立过程中的过分自负或过分自卑这两大心理缺陷.它们是妨碍良好自我意识形成的心理障碍.过低的自我评价.处于这种意识状态的大学生,在把理想与现实进行比较时,对理想期望较高,又无法达到,对现实不满意,又无法改进.他们在心理上的一个特征就是自我排斥.由于在成长过程中,理想与现实的距离过大所导致的自我矛盾冲突,他们往往会产生否定自己、拒绝接纳自我的心理倾向.这类大学生往往降低人的社会需求水平,对自我过分怀疑,压抑自我的积极性,并可能引发严重的情感损伤和内心冲突.

他们的心理体验常伴随较多的自卑感、盲目性、自信心丧失和情绪消沉、意志薄弱、孤僻、抑郁等现象,尤其是面对新的环境、挫折和重大生活事件时,常常会产生过激行为,酿成悲剧.

过高的自我评价.这是一种与过低自我评价相对立的自我意识状态.在这种自我概念的支配下,个体往往扩大现实的自我,形成错误的不切实际的理想自我,并认为理想我可以轻易实现.这种类型的大学生往往盲目乐观,以我为中心、自以为是,不易被周围环境和他人所接受与认可,容易引起别人的反感和不满.因此极易遭受失败和内心冲突,产生严重的情感挫伤,导致苦闷、自卑、自我放弃.有时会引发过激行为和反社会行为.

2.学业问题――无法承受之重

学习压力大,学习动力不足,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等学业问题始终困扰着大学生.大学的学习目的、学习方式、学习内容都是有别于中学的.随着社会对大学生要求的提高,用人标准的转变,促使很多在校大学生既要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要选修一些相关知识,如外语、计算机、汽车驾驶等,考取各类证书,以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如果大学生学习方法不当,学习动机不强,学习目的不明确,自我约束能力弱,容易出现焦虑、紧张等情绪反应,同时还会严重影响自信心,发生苦恼以及自我否定等心理问题,导致学业失败.学业成绩不理想以至学业失败极大地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主要表现为:学习动力不足.在大学生生活中,有些学生感到学习压力大,学习始终不能进入状态,总感到是在巨大的考试压力下被动地学,在学习方面没有积极主动性.学习目的不明确.在大学中,很多学生不知道自己的学习目的,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而学习.有的学生抱着“懒得精益求精,但求蒙混过关”的态度来学习,同时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学习成绩不理想.学习困难的学生虽然在大学生群体中占的比例并不大.但他们的负性情绪,对学生的成长是不利的,有的学生上课注意力无法集中,有的学生不适应大学生生活,有的同学虽然学习上很尽力,而学习成绩总是不理想,因而感到很自卑,也十分压抑.

学习动机功利化.市场经济的利益杠杆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对于学习,学生表现出空前的功利意识.对还没有学的课,学生问的第一个问题是“我学习这门课有什么用”因而出现了专业课、基础课门前冷落车马稀,而技能类课程如计算机、外语、股票各种各样的证书班摩肩接踵、门庭若市的明显对比.“考证热”正是学习功利化的直接表现.学生充分了解到市场对书的青睐,因而放弃了专业课的学习去追逐各种有用的证书.

3.人际关系问题――社交恐惧

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学生成长与社会化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保持良好心理状态的必备条件.当代大学生高中期间与社会接触不多,进入大学后,人际关系问题几乎成了他们最大的问题.大学生与人交往和相处的经验相对较少,在短期内建立起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往往需要很多的技巧,而大学生们往往只感受到这一问题的重要性及其压力,而缺乏必要的经验和技巧.人际关系更多反映人们的一种性格特点和交往模式.因此,大学生的人际关系与自我认知与认知他人相关.一方面,他们对良好的人际关系报有极大的期望,希望能建立和谐、友好、真诚的人际关系.但同时,这种期望又往往过于理想化,即对别人要求或期望太高,而造成对人际关系状况的不满.这种不满又会反过来对他们的人际关系带来消极的影响.渴望交往的心理需求与心理闭锁的矛盾集于一身.正是由于这种高期望值与低成就造成心理上的巨大落差,使得人际失调、交往嫉妒、自卑、社交恐惧等问题纷至沓来;于是,高傲、自卑、孤独、无聊、无望、恐惧等心理体验频频光顾.久而久之,形成忧郁症、交际恐慌症等心理疾病,同时对人际关系问题产生了困惑.主要表现为:

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学生多少有些不适.部分学生对大学的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

社交不良.大学生活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创造了一个小社会的环境,可以充分地展示自我,展示大学生的风采.部分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的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只是羡慕而积极参与的不多,久而久之,开始回避参与,

个体心灵闭锁.学生从校门到校门,缺乏人际交往经验,而自身在人际交往中的不自信又不利于增加自身的人际魅力,妨碍了良好的人际交往圈的形成,由于个体间的正常的交往不够,又易引发猜疑、妒忌等,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4.就业问题――焦虑悲观

学生的焦虑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其来源并非现实的威胁,而是内心,无明确的客观对象和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对就业的焦虑.目前,在大学生中流传“毕业即失业”的悲观论调.据统计近几年在求职择业过程中,有部分毕业生面对人才市场感到困惑,对求职过程、择业过程产生种种矛盾心态,感到迷茫和困惑;许多学生表现出社会经验不足、依赖性强、心理承受能力差的特点,稍遇挫折就容易走上极端之路.

5.情感问题―爱情、友情、亲情

爱情、友情和亲情是目前困扰大学生的三个情感问题.

爱情的困扰.爱情虽然在大学并非一门必修课,学生仍然从各个方面开始自己的情感之旅,正确处理爱情与学业的关系是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异往,既包括之间友谊的发展也包含爱情的成长.在异往中重新认识与确立自己的方位与坐标,有的大学生面对异性的追求茫然不知所措,不知如何拒绝,也不知如何去爱,如何把握爱的温度;有的大学生将爱情置于学业之上,甚至认为有爱就有一切,当失恋的打击袭来时,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不知如何策略地面对分手,面对自己.

友情的困扰.友情是人生路上的重要方面,校园这种独特的文化氛围与人文氛围滋长着学生各种情感的发展.情感始终与大学生活相始终,在情感的边缘,很多学生在徘徊着.在处理个人情感问题上,分不清友谊与爱情,不能很好地把握男女同学交往的尺度.


亲情问题.近年来,大学生与家长以书信的形式沟通感情的方式已不多见.很多学生认为与家长没有太多的话讲,写信基本是缘于实质性问题如经济供给、物质补充而非情感沟通,尽管自己也认识到不应该这样,但懒得提笔却是一种普遍心态,而且从心理上也并不感到有些歉疚,即使通,也仅仅是我一切都好,不用牵挂之类的客套话.很多家长也感到亲情受到空前的挑战,发出了“难道与孩子之间的联系仅是经济上的”感慨.

三、探索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来自于生物、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因此加强对大学生进行心理健康的是十分必要的,需要引起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关注.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第一,依托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心理素质

学校教育中应着重于“五学”教育.即“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关心,学会学习,学会发展”.在我们的教育中,存在重道德灌输,轻道德践约;重成才教育,轻成人教育;重知识传授,轻养成教育的倾向.心理健康不是单纯的心理的、也是社会的与教育的.学校要培养的是“社会人”与“文化人”,社会人必然是具有健康心理的人.教会学生适应环境,能够妥善处理自身事务,学会遵守社会规范,成为一个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是前提;学会关心,关心国家大事,关心国际局势,关心我们生存的社会,关心朋友,体谅父母,珍惜友谊,善待爱情,以热情、积极、主动的态度介入社会生活中;学会学习就是教会我们的学生不仅学习书本知识、学习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途径,学习将书本知识转化为社会实践的能力.人的发展是永恒的课题,可以说,自我塑造,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是人生中非常重要的内容.

第二、逐步形成学校、社会、自身共同关心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目前高校普遍认识到心理素质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建立了相应的机构,加大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力度,部分高校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课堂教学中,使心理健康教育逐步走上科学化、规范化的轨道.大学生也逐步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自身心理素质的培养与提高,以主动的姿态调整自身的状态,以适应社会的需要.家庭教育中也在逐步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校园中营造宽松的心理气候,建立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消除不良文化的影响,逐步形成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人人重视自身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

第三、建立以发展咨询为核心的大咨询观念.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对心理咨询的认识停留在心理疾病的治疗上,事实上,有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毕竟的少数,更多的学生面临成长与成才、情感与事业、日常生活事件的处理等问题,而这些问题并不构成心理疾病的主要方面,但又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心理健康与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发展咨询应当成为教师教书育人职责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学生正确处理生活中的一些事件,将发展咨询贯穿于学生成才的始终,是一项非常繁重的任务,值得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