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MBA培养模式的瓶颈路径

更新时间:2024-03-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649 浏览:20155

[摘 要]我国的MBA培养与教育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是其培养模式也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在分析了我国MBA培养模式的瓶颈后,探讨了其创新路径,即:缩小高校发展差距,合理配备教学资源;重视复试选拔,提高生源质量;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创新培养方式,实行弹性学制;改进教学活动,灵活教学方式;科学设置课程,编写本土化教材;注重职业发展规划,加强就业指导怎么写作.

[关 键 词]MBA培养模式;瓶颈;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4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893X(2013)05001204

一、我国MBA培养概述

从1908年美国HarvardUniversity面授MBA项目诞生至今,工商管理硕士培育方式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个多世纪中,它培养了众多的优秀管理人才,创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奇迹.MBA也被赞誉为“天之骄子”“管理精英”,成为企业界乃至社会仰慕和敬重的人才.从20世纪90年代初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正式批准设立MBA学位和试办MBA教育开始到现在,MBA在中国大地生根发芽已经有23年的历史了.截至2012年,我国正式批准的MBA培养单位达到了238家,年入学人数超过5万人,累计招收MBA学生约50万.MBA毕业生在管理界崭露头角,他们在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机关施展自己的才能,成为各个单位的骨干和顶梁柱.所以,随着中国MBA教育的崛起,对我国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建设产生了重大而积极的影响.尤其是最近几年,随着经济的蓬勃发展,催生了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巨大需求,MBA也越来越火爆,社会认知度和学位含金量也随之不断提高.

但是,中国的MBA教育毕竟才过弱冠之年,因此跟有一百年多年历史的欧美MBA教育相比,我们还存在很多不足,总体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MBA学员的实际能力与用人单位由期望之间存在巨大反差,这是当前MBA教育存在的最大问题.这种反差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用人单位一般是经济实体,追求经济效益成为他们的主要目标,它们为了得到MBA高材生需要付出比一般人员更高的薪酬,对MBA学员的能力也期望很高.它们认为MBA学员经过系统、专业的培训和教育后,理所当然应该具备企业(事业)单位管理所需要的专业技能,并能够立即进入角色、独挡一面,为企业(事业)单位的管理带来明显的改进与提升.然而现实与理想总是有一段距离,最新调查表明,中国企业对MBA学员的满意度很低[1].企业普遍反映MBA毕业生理论多于实际,纸上谈兵的能力高于实战中的运用,没有给用人单位带来实质性的改变和提升.其二,相对于其他研究生培养而言,MBA学习是一种高消费.MBA学员在付出高额的学费之后,便会对学习寄予较高的期望,而且有相当一部分学员把MBA等同于实际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认为只要毕业了就一定能够获得比别人高的薪酬和待遇.可事实恰恰相反,相当一部分MBA毕业生对企业的基本状况缺乏足够了解,又不能很好地放下架子去融入企业环境,所以往往都是自我感觉良好,而单位与同事的评价一般.

对于MBA培养方面存在的瓶颈,用人单位、MBA培养单位以及MBA学员都应该反思:一方面,企业一味地追求利益最大化,而忽略了对MBA学员的培养和其职业生涯规划;另一方面,MBA学员对自身的综合能力及素质缺乏客观的认识,对中国MBA培养现状及用人单位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确的判断.除此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MBA培养单

位没有能够按照用人单位的现实需求以及MBA学员在实践工作中的不足来制定或完善MBA培养模式,从而使得MBA毕业生不能很好地满足市场的需要.

二、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发展瓶颈

(一)高校资源配置欠缺,地区发展不均衡

由于地理、经济、政策等诸多原因,造成了我国现阶段高等教育、尤其是MBA教育发展严重失衡的现状[2].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高等院校之间发展不平衡,东部地区经济发达、交通便利,各种配套设施和资源相对丰厚.基于这种天然优势和个人发展考虑,优秀的MBA考生都愿意报考东部院校,这也从根基上决定了东西部高等院校之间在MBA教育培养上存在着很大的差距.第二,教育部直属院校与地方院校间发展不均衡.由于教育部院校有着长久的历史积淀再加上各种政策的倾斜,其毕业生综合能力强、社会认可度高,因此他们能够很容易地招收到优质生源.而一些地方院校,尤其是西部地区一些刚起步的院校很难招收到优秀学生,有些甚至面临入学人数不足以开班的窘境.就我国MBA培养现状来看,多数高校由于本科教学任务太重,在MBA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的投入较少,不论是硬件设施的配套上,还是在管理运行经费上,亦或是在师资队伍建设上,都存在着资源配备短缺或不合理现象.

(二)复试走过场,生源质量低

现阶段MBA学员主要由以下几种人群构成:一是企事业单位中的各级管理者,尤其是中层管理人员和高管,他们在实践中认识到管理知识的缺乏,因此渴望得到专业的理论知识培训;二是从事理工工作的研发、工艺人员,他们将攻读MBA作为其成长为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的一个必经之道;三是正处于职业生涯低谷者,他们力争通过MBA教育来寻找自己的出路;四是毕业不久的大学生,由于来自就业的压力,他们想通过再学习的方式来过渡,MBA教育就顺理成章地成为这部分人的最佳选择之一.近几年,虽然MBA招考工作几经改革,但选拔性考试的基本事实还是没有改变,也就是说能够参加复试的学员都是理论成绩达到相应分数线者.这就必然会造成上述二、三、四类人员比重越来越大,生源缺乏实践经验的情况越来越严重.而对于大多数院校来说,上线生源不足、面试选择余地小,甚至没有选择是非常现实的窘境.在这种现状下,很多有管理培养潜质的考生因为理论考试(初试)不合格而被拒之门外,且对于大部分生源不足的院校来说,复试已经名存实亡.因此MBA学员低龄化、理论化等现象越来越突出.这也从源头上降低了MBA毕业生的质量.(三)师资队伍参差不齐,社会实践经验缺乏

教育质量的好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资队伍的质量和数量,尤其是质量.师资力量欠缺、水平参差不齐是现阶段制约中国MBA培育的主要原因之一.从事MBA教学工作的老师应该是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只有这样,在教学工作中才能适应MBA的学习需求.而现实是我国高等院校MBA教师,因地区、院校不同而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各个院校中具有高级职称及企业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比例差距也比较大.大部分高校的教师是直接由学生身份转变成的,几乎没有从事社会实践和企业管理的经历.虽然他们具备很强的教学能力,但要想成为具有较高的理论水平,又有一定的社会管理实践经验,同时熟悉MBA学员的学习特点,熟练掌握MBA教学方法的优秀师资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四)目标定位不准,脱离社会需求

无论是在中国还是西方,MBA教育都是以培养高级应用型管理人才为目标,注重训练和培育MBA学员的实战能力.由于缺乏科学的培养效果评价和评估体系,加之没有形成市场化的MBA办学机制,使得当期MBA培养的目标不能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的变化而更新或调整,也不能真实地反映用人单位的实际需求,从而造成了一些高校在确立培养目标时脱离了社会的需求,使得培养出来的MBA学员的素质及能力没有达到用人单位的心理预期,而且这种反差呈现出越来越大的趋势.

(五)培养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

中国MBA教育只有短短的十几年历史,而且还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承办MBA不足十年,因此培养单位体现出办学经验不足,大部分高校在培养方式上仍不能摆脱传统研究生培养方式的影响,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效果不佳.不单单方式比较单一,而且很多方面已经与MBA培养目标背道而驰了.培养方式普遍存在理论知识讲述多,实战能力锻炼少;照本宣科多,引经据典少;课堂教学多,社会实践少等众多问题.另一方面,老师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主要以理论讲授为主,即使有一定的案例分析,其案例教学的效果也不佳.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和学员对案例教学的重视程度都不够,没能真正把握案例教学的要领及精髓.另外,教学中的案例,本土化的少,大部分是引进国外的,而且国外的案例没有经过详细的分析和消化,因此都是“中看不中用”.所以,这些充斥于MBA日常教学中的案例远远不能够充分反映我国企业管理的实践情况,更谈不上满足MBA教育发展现代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六)课程设置无特色,本土化教材缺乏

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仍然以传统学术型研究生的课程设置方式为依据构建课程体系,课程设置主要由必修课、选修课和任选课组成,这是不适合培养应用型MBA硕士研究生的课程设置.西方MBA培养高校的课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商业基础、理解环境及个性化发展.从上文看,国内MBA在课程设置方面,对于培养MBA学员的综合素质、领导能力等所需的“个性化”课程和综合性的课程都不够.其次,面向国际竞争的相关课程与国外先进的MBA教学相比也仍有较大差距.第三,普遍存在教学实践环节比较薄弱,缺乏足够的校企合作及实训基地.第四,不重视教学的本地化特色.第五,MBA教材太西化,没有有内容、有品味、有深度的本土化教材.目前大多数院校使用的教材不仅是西方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前所使用的,相当一部分是直接翻译过来的,另外一些即使是国内编写的,从理论观点到案例分析也都是出自西方.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今天,盲目地、不加区别地照搬国外教材是不适宜的.由于中西方的社会历史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所处的发展阶段也不一样,特别是现阶段我国正处在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完全套用西方的管理模式和管理理念很难解决中国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国内的MBA培育必须有一套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和企业特点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教材.


三、我国MBA培养模式的创新路径

缩小高校发展差距,合理配备教学资源

在国家政策层面,需加大对西部高校和西部高等教育的投资和扶持,更多地在政策、人力、物力、财力等诸方面加以倾斜.在高校自身方面,必须拓宽投融资渠道,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并不断提高高校的教育品牌和教育效应,加大科研和教学的投资和考核力度,打造国际一流、国内知名品牌高校,从而不断缩小高校发展差距.在教学资源方面,不仅要重视本科教育资源的配置,还要在MBA教育资源的配备上拓宽门路,更多投入、更多保障,以确保MBA教学规范性、有序性、持续性,不断向国际化发展.

重视复试选拔,提高生源质量

培养单位需特别关注MBA招生录取工作,因为这是生源质量的保障.MBA培养模式的特点,就是要求其招生工作中选择“既有意愿、又有潜质”的学员.招生录取工作要把适合做高级管理工作的人确定为培养对象.因此,在保证初试(笔试)的同时,更应重视后续复试(面试)工作.复试(面试)是招生录取中最关键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对考生的管理年限、实际工作能力及综合素质进行全方位的考察和评价.复试主要考察考生的英语(口语及听力)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沟通和合作能力、对经济事务的处理及应变能力,是否具备发展眼光、商业头脑以及成为企业高层管理人员的潜能.重点考察考生的专业知识、工作业绩、职业经理人素质、社会贡献和创新精神.按照内容,可以将复试分为英语口语(听力)、政治素质和综合管理能力等三方面的测试.英语口语(听力)面试主要考察学员对英语听说能力的熟练程度;政治素质测试主要考察学员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综合能力测试主要考察考生的礼仪、管理理念、口头表达能力、反应能力以及其他综合素质等.招聘高校应重点加强对复试每个环节的监控和管理,精心策划、科学组织、严格监控,将复试成绩的比重提高,甚至可以考虑超过初试的比重.但是,复试毕竟是一个主观的、不能也不可全部量化的过程,不可能对复试全过程进行全面的、客观的考察,所以,进一步完善复试环节的设置和监控是我们进一步研究的内容.(三)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MBA教学质量归根结底取决于师资的数量和质量,这就要求MBA老师既要具备深厚的理论知识,又要有丰富的管理实践经验,更要有一套适合MBA学员特点的教学方法和技能.因此,培养一支综合素质高的师资队伍是保障MBA教学质量的前提和基础.培养单位应加大对师资队伍的培养力度:一是从政策上支持MBA教师参加各种培训或深造,包括管理培训及学历提升等;二是为MBA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调研铺垫渠道,形式主要为从事企业或为企业提供管理咨询等相关工作;三是聘请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企业家、政府官员授课,MBA教师参与学习与讨论,丰富其实践管理经验.

尝试弹性学制,创新培养方式

培养方式回答了“怎样培养”的问题.一般来说,培养方式包括培养年限、学制、教学活动、职业发展指导、导师指导等具体培养措施和方法.现有MBA培养模式在培养方式上应达到创新要求,即运用弹性学制和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方式、以教师主导的教学活动和以学生主导的辅助教学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理论导师与双导师制(校外导师)相结合,以及全面而有效的职业发展指导.

我国MBA生源中都是在职学员,而且大多数人不愿意放弃目前的工作,这就决定了必须实行弹性学制.根据实际情况,实行学分制比较合适,修业年限以2-5年为宜.学分制是指在规定年限内,学员修满了学位所规定的学分,且考核成绩合格后,即可授予学位.MBA研究生的培养采用学分制的优点是在选择课程修习时间和学习方式上给了学员较大的选择空间.

灵活教学方式,提高案例教学

新形势下MBA培养模式不仅要采用传统的以老师授课为主的教学方式,还要充分地结合MBA学员的特点,适量采用以学生为主导的讨论、辩论、实践等教学活动;理论学习与实践体现相结合,并在教学过程中逐渐提高实践教学环节的比重.教师要精心组织课堂教学、课外讲座、企业调研、管理实践、论文写作等培养环节,通过案例分析、情景模拟教学、企业参观和考察、团队学习等手段使学员理解管理的真谛,提高学习能力.在教学安排上也要灵活多样,如采取全日制(脱产)、半脱产制、非脱产制等多种形式.其中全日制是指脱产在校学习,课程安排比较固定,一般在工作日,学制以2.5-3年为主;半脱产制是指在短时间内脱产,利用一段时间集中学习,如每个季度到校集中学习半个月,课程安排紧凑,学制一般在3-5年不等;非脱产制是指利用工作之外的业余时间学习,课程安排较为灵活,一般在周末或者晚上学习,学制在3-5年不等.

其次,在案例教学方面,首先要加大本土案例库的研发力度.一方面,成立学院案例研究中心,派遣骨干教师参加由美国哈佛商学院主办的案例方法和以参与者为中心的学习研讨班,系统学习和实践案例开发、案例研究、案例大赛、案例讲座和案例教学的先进理念和系统方法,大力开发本土案例.另一方面,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并采用各种措施来鼓励和激励MBA教师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教学案例.其次,需联系企业实践,依托各位学者的智慧,通过购写与共享,与相关企业联合开发,依托学校教学科研资源等多种方式,来创建属于MBA及管理学教学共享的案例库,为开展实践性、商业性的教学体系做准备.第三,在案例研发、销售方面要与世界一流商学院、国内知名商学院进行有效合作,并加入相关国际性组织,与国际接轨.第四,可充分利用丰富的企业家资源,聘请本地成功的企业家为教师,为学生讲解其最生动的案例.这不仅能使MBA课堂生动现实,还将大大丰富学校MBA的教学案例.

创新设置课程,编写本土化教材

科学设置课程,加强本土化教材的建设是MBA培养模式创新的重要内容,也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在课程设置方面,第一,需遵循融合理论与实践、前沿与经典,突出体现高校的综合优势和人文底蕴,以及校企一体的联合培养优势的原则.第二,需不断创新,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第三,高校需突出该校和当地的优势和特色,打造具有特色的模块化课程体系,以全方位塑造MBA学员的知识、能力和品格.第四,具体可设置必修课程(含学位课程、公共课程)、选修课程(分为若干模块)和讲座课程等几种形式.第五,具体课程形式可由传统的课堂讲学(授课、案例分析、课题辩论),外聘专家专题讲座,课外课堂(企业考察学习、模拟项目教学等),以及校外实习等组成.第六,课程要由高校知名教师领衔,利用优秀师资团队打造深受学员欢迎的精品课程和金牌课程.

编写有特点的、有代表性的本土教材,是实现国内MBA教学本地化,提高MBA教学的实践性和实用性的重要途径.实用型本土化教材的编写过程不仅是老师总结传统理论教学的过程,更是解决现阶段MBA学员不实用问题的根本之道.虽然我们不能照抄西方教材,但是还是应该吸收西方MBA教材的先进理论及案例,贯彻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以怎么写作本土化为主的方针,结合本土化实践提出创新思路,根据创新性、规范化要求,把教材做成前沿性、创新性、科学性、开放式、可开拓、集成式的知识网络.在本土化教材的编写过程中,还要精心设计系统而合理的知识和技能培养方案,突出综合性、前沿性与侧重实际操作的特点.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