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

更新时间:2024-01-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448 浏览:142400

【摘 要】针对近几年来我国小学生在行为习惯上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提出具体可行的对策,旨在更好地培养小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智力因素的开发和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关 键 词】小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

加强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落实总书记关于教育重要讲话精神的体现,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的具体内容.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正如教育思想家乌申斯基所说:“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一个人的坏习惯就好像欠了别人一笔,老在还款,老还不清,最后逼得人走入歧途.”小学生不良行为的出现,既有家庭、社会、学校的客观因素,又有小学生自身发展的主观因素.因此,加强小学生行为习惯的培养应当成为基础教育的重中之重.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可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提高认识,形成共识

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是学生31后成才的重要条件.现代心理学研究证明,一个人成才所受的影响,非智力因素约占75%,智力因素约占25%.良好的习惯是非智力因素最主要的方面,所以,培养良好的习惯,对学生的一生有重要作用.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首先要让学生必须明白哪些是良好的行为习惯,哪些行为习惯不能养成,为什么要有良好的行为习惯.如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有上课专心听讲、认真倾听他人意见、勇于提问、积极思考和讨论、大胆实践、课后认真做作业、专心学习、珍惜时间、课前预习、单元复习、自觉读书、读书写字姿势端正等;另外还要让学生有一个正确的辨别能力,并通过与优秀同学相互交流学习经验,从而和自己进行对比,自己在哪些方面不如别人,以及自己成绩不如他人的原因,让学生形成共识,从而取长补短,改正自己不良的行为习惯.

2.教无定法,贵在得法

2.1家庭、学校、社会、学生四位一体,齐抓共管.

2.1.1加强教师身教.教师应该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教师一直是学生心目中最完美的形象,小学生会有意识地将教师的一言一行作为自己模仿的对象,也就是说教师对学生起了一个潜移默化的作用.因此,教师不但要用真心去激励学生,而且要用自身的人格魅力去影响学生,让学生在学校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地受到熏陶和教育.

2.1.2充分发挥家庭与社会的育人作用.家庭教育是学生养成教育的重要阵地.家长是学生的启蒙教师,与学生接触的时间相当长,家长的一举一动往往成为学生判断是非得失的标准.有很大一部分学生在学校中已经接受了教师正确的引导,可是一回到家中又受到家长不良习惯的影响,而失去了行为习惯是非判断的标准.因此,要加强学校与家庭的沟通.通过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多种渠道,密切教师与家长的联系,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状况和各方面的表现,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帮助家长提高育人意识和能力,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同步进行.同时还要与社会各个部门建立联系,及时反映学生在社会上的各种表现.结合学校行为规范的教育内容开展社区教育,发挥社会组织的作用,聘请校外辅导员到校进行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规范学生的行为.

2.1.3学生本身也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在学校里,除了老师,学生接触最广的还是学生群体,教师要经常观察学生的活动,看看是否有不良现象的发生.有许多学生在老师面前可能有所顾忌,但在学生之间肯定会“原形毕露”.如若纵容下去,势必会影响到其他的学生.这时,教师可通过多种途径观察这种现象,然后以一个恰当的时间,用一个恰当的办法,对“症”下“药”,对他们进行“改造”,让他们改掉不良习惯.


2.2注重反复,强化训练.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形成的,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尤其是对小学低年级学生,他们自制能力差,一些良好学习习惯易产生也易消退,所以,对他们要严格要求,反复训练,直到巩固为止.同时设计一些简单、易行、有意义的活动,让他们通过努力,都能享受成功的喜悦.实验证明,一项行为习惯至少要经过21天不间断的训练才能形成.可见,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必须长期坚持,反复训练.

教师要充分利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要求来引导学生行为的自觉性.每周可以提出切实可行的行为要求,及时将本周学生行为与规范要求相对照.并且每月根据学生实际更换新的目标,鼓励学生对照目标找出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同时,教师要取得家长的支持和配合.平时,可以通过“”、“家校联系卡”的方式及时与家长进行交流,对孩子在家的行为提出要求,使家长有的放矢地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只有当某种良好的行为或动作通过强化训练,已经渗透到他的每一个细胞、每一滴血液和每一根神经中的时候,才能达到“自动化”的程度.这个时候他们的良好行为习惯才能算真正养成了.

2.3依学龄段分层教育.行为规范教育要根据不同段学生的年龄特征,有重点地分层次进行.如一二年级学生可通过儿歌、讲故事等形式,了解小学生行为规范,让学生在公共场所不乱扔果皮纸屑,不乱倒垃圾脏物,不在墙壁、桌面乱刻乱画,保持地面、黑板、桌凳、窗台的洁净;养成爱清洁的好习惯,勤洗澡、勤换衣、勤理发、勤剪指甲、早晚刷牙.中段年级小学生渐渐有了自我意识,开始会主动思考、判断是非对错.中年级通过编故事、行为规范知识竞赛、达标等形式强化常规制度.高年级小学生已基本上由他律转为自律.高年级可以通过出黑板报、演讲会等巩固常规制度.

2.4注重体验.小学低年级学生情感体验具有直接性和情境性,当引起学生产生某种情感体验的事物出现在眼前的时候,就会产生某种情感体验.如小学生刚入队时,站在队旗下宣誓,那庄严隆重的入队仪式会令每一个儿童回味无穷.这时教师适当点拨引导:“我们已是一名光荣的少先队员了,我们应怎样做?”每周的升旗仪式也是对学生进行行为习惯教育的良好契机.结合“小学生行为规范”进行各项竞赛活动,都能促使学生形成积极向上、团结协助、刻苦拼搏的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