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科学课堂上的实验教学

更新时间:2024-01-1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479 浏览:44277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初中科学的实验教学在整个初中科学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科学实验教学一方面是为了巩固科学知识,让学生在观察和实验中形成感性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验证科学结论,另一方面还可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精神.本文对初中科学课堂实验教学实践进行了分析与探讨,以便提高教学效率.

关 键 词:科学;教学;实验;课堂

初中科学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以及科学思维.在初中科学教学中,观察和实验是学习科学的基础,而实验又是进行科学研究最重要的环节.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实验来完成许多知识的学习,实验作为一个直观形象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生的求知,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理论知识,而且学生在自己动手操作实验的过程中,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在利用实验进行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抛弃以往的黑板式的实验教学,改变只是教师一个人在讲台上对实验进行讲解没有互动,没有交流的课堂教学模式,教师要正确的引导学生动手、动脑、发现问题、提出并解决问题,使实验教学充分发挥作用.

一、创设与生活相关的实验情景,提高课堂效率

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学内容要联系生活、社会、学生实际,实现课程生活化、社会化和实用化,用生活化的内容充实课堂教学,使学生更容易理解教材所讲授的知识,使我们的课堂更加高效.所以,教师授课过程中要充分利用与生活相关的实验,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例如在学习光的反射和折射时,首先我拿出了一块镜子,随便放在了一个学生的手里,问学生在镜子里面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然会回答说是自己,顺势我又问,那有谁知道我们是通过什么才能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的呢?这样一个简单的生活场景展现就可以将学生带入到光的反射的学习当中.又如在讲解光的折射的时候,由于我们生活中的许多现象都是光的折射造成的,比如我们看到水中的鱼比实际的大就是光通过折射造成的,在课堂上将一物体放入盛水的鱼缸中让学生估测大小,然后拿出该物体再让学生观测,进行对比,从而激发了学生的探究.而且与生活相关实验情景还有助于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让学生更好的掌握所学知识,提高科学课堂的效率.

二、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课堂处于一种教师“一言堂”、“满堂灌”的状态,学生成为了知识的接收器,学生没有自己的主见,没有自己想法和见解,任由教师的指挥棒指挥.加上有些学生存在畏惧权威的心理,即使是发现了问题也不敢提出,所以教师要利用好实验,要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实验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学习水的压强时,在上课之前准备了一个矿泉水瓶,在瓶壁上不同高度位置弄三个小孔,然后用胶带粘上,再往瓶中注满水,让学生思考如果将胶带去掉,矿泉水瓶里的水从哪一个孔喷得远?又如演示浮力产生的原因时,将塑料饮料瓶去底,打开瓶盖倒放,将一好的乒乓球放入该饮料瓶中.让学生猜测如果注水会出现什么情况.学生想完后再注水,此时乒乓球并不浮起.分析此现象的原因,让学生想办法怎么样能使球浮起.思考讨论后,用手堵住瓶口,可观察到乒乓球上浮至漂浮,从而使学生了解浮力产生的原因.教师可以在实验的时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问题情景,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问题,激起学生解决问题的.

三、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新课程标准要求,要大力倡导学生的合作、探究思想的培养,教师要善于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让学生在教师设计的实验中大胆的质疑,培养学生的自由探究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学习影响导体电阻的大小因素时,分别用不同材料的导体和同种材料不同长度和不同横截面积的导体进行实验,目的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并让学生得出当导体材料相同时导体越长、横截面积越小,导体电阻越大,不同的材料导体的电阻不同,接着我听到有学生小声说,就这三种因素影响吗?没有其他的了吗?在表扬了该生的学习精神后,我让学生进行讨论思考探究,最后学生在引导下发现了外界的温度也是会影响导体的电阻的.而如何用实验来验证呢?我又向学生抛出了问题,学生又一次陷入了探讨当中.又如对阿基米德原理的探究,将一只鸡蛋放入盛水的烧杯中,鸡蛋沉入杯底;然后在烧杯中逐渐加入食盐,发现鸡蛋慢慢浮起.学生通过分析这一实验,很容易得到“浮力大小与液体密度有关”的结论.然后引入“影响浮力大小的因素还有什么?”这一问题学生兴致很高,所以教师要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积极地开拓思维,提出质疑,使学生的探究意识得到培养.

四、引导学生学会设计、观察、反思实验,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实验设计是科学实验的重要环节,通过自主设计,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得深刻的科学认知,掌握丰富的科学概念,而且学生在自主动手实践的过程中,可以有效培养自身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能力.例如,在探究“金属活动性顺序”时,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铜丝、铁丝、铝片、硫酸铜、硝酸银等实验器材,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思路选择适当的实验器材,设计不同的实验方案,最终获取正确的实验结果.这种方式不但可以有效拓展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在科学思维的引导下,创新性地提出实验检测设和实验原理,而且可以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成功的乐趣,从而提高他们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作为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不同感受,引导学生制作出有个性的实验方案,并尊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获得的实验体验,及时给予正确的指导,引导学生将实验获取的数据与细节记录下来,不能完全依照课本知识,而不发挥自身的想象力.实际上,有的实验会失败,有的实验现象并不明显,此时,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会反思,从中寻找失败的原因,这一点比实验本身更加重要,有助于最大限度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例如,在做铁丝燃烧这一实验时,许多学生没有成功,教师就应该与学生一同分析失败的原因,以此来巩固学生的基本技能,提高对知识的理解.实验过程中教师一定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记录实验、反思实验,并针对客观事实形成记录,这种方式不但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分析能力,也培养了学生科学的实验态度.五、利用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的需要,而创新教育的目的就是要使学生产生创新意识,激发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使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所以要利用实验逐渐锻炼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教师要敢于让学生创新,不要限制学生的想法,要让学生在进行自由的发挥,使得学生能够在实验过程中,使自己的创新意识得到提高.例如在学习《几种重要的盐》时,在进行盐的制取实验时,我依据教材中的实验方法和所需的实验材料,在盛有碳酸钠溶液的试管中,加入氯化钙溶液,出现白色沉淀.告诉学生此时发生了(Na2CO3+CaCl2等于CaCO3↓+2NaCl)的反应,此时的沉淀物为碳酸钙,溶液为氯化钠溶液,可以制取出食盐(NaCl),而有学生提出疑问,要是加入的氯化钙过量得到的溶液就有两种溶质的溶液,就不能制取出较纯净食盐?此时,教师不要不去过问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不要害怕因为解决了学生的问题而耽误了教学的进度,如果这样的话,就容易使学生的创新意识的抹杀.所以,教师要保护学生的创新意识,要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使学生能够主动的去思考,去探究问题.如果教师此时的一句,不知道有没有办法来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呢?就会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激发,而且还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的效率.

将已有的感受告知学生,不如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切身体会,因此,只要条件允许,教师就可以将教材中的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让学生在分组合作实验中体会动手的乐趣.例如,在教学“杠杆的分类”时,很多教师只是列举了几种不同类型的杠杆,如剪刀、镊子等,这种方式过于简单,难以激发学生的认知兴趣.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从家里带几件生活中常见的杠杆;然后,每一组都配备两把不同的剪刀,让他们通过分组实验,来比较用不同的剪刀剪同一张纸板的用力情况,这样一来,所有学生都能够对杠杆原理产生较深的体会与理解.通过这一探究方式,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能帮助学生形成较强的内在动力,促使他们积极主动地投入科学探究活动中,提高了教学的有效性.再如,“水分、无机盐的运输”,教材上只有一个实验,没有进行对照.教师可以改进教学设计,课前布置学生剪取一些小段树枝,全班分成几个小组,各组分别对自己的材料作不同处理:①将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②将环割部分树皮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③将除去叶的枝条顺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④将枝条倒插在稀释的红墨水中.上课时,先让学生对比观察用不同方法处理的枝条外观,并切开茎观察茎内部颜色变化,提出启发性问题:①茎的颜色是否发生变化?发生变化的位置在哪里?②顺插的枝条、环割的枝条、除去叶的枝条、倒插枝条等的现象是否相同?分析产生不同现象的原因.学生根据已学知识,通过对现象的分析,各抒己见,在讨论和争议中解决问题,得出正确结论.其间,教师把握火候,相机点拨.引导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在实验观察中得出新的结论,这样做可使学生对新的知识点心领神会,植根脑海,形成永恒的记忆,且激发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精神,培养了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

六、广泛开展课外实验,拓展学生们的科学实验思维

科学实验种类繁多,而且实验所需要的时间相对也较多,仅仅依靠课堂时间开展科学实验教学是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的.为此,作为老师必须要引导学生广泛开展课外实验,对课堂实验教学进行有益的补充,并达到拓展学生们科学实验思维能力的目的.

实验本身就具有浓厚的直观性,运用多样化课外实验,不但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且对于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起到的重要的推动作用.如在学习测定溶液的pH值时,教师可以将pH试纸发给学生,让学生回家自主实验,探究汽水、水、果汁、牛奶、肥皂水等液体的酸碱性.又如学了水循环后,可以布置学生在双休日去做“盐水中取淡水”的课外活动:在一个大碗内放一只小的玻璃瓶子,瓶口比碗口稍低,大碗中盛半碗盐水,用透明的保鲜膜紧包碗口不漏气,中间放上颗币,使薄膜下凹处正对瓶口但不接触,放在阳台上,过4小时后,观察瓶子中是否出现了水?这水的味道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应用了汽化和液化的知识,也理解了海陆间的水循环的知识.教师应将课内课外教学视为一体,争取做到课外作准备,课内求发展.

总之,教学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在初中科学实验教学实践中,应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导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加强对学生实验方法的指导,突出学习的本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作为科学课程的教师,要结合初中生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等特点,让学生在实验中,学会观察,学会分析、解决问题,养成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最终能够系统地掌握知识,熟练运用并且让学生产生对科学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最终是学生形成终身热爱科学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