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IE意识的形成策略

更新时间:2024-01-2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1335 浏览:45740

摘 要:分析了IE意识的概念、内涵以及培养学生IE意识的重要性,对如何培养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的IE意识提出了课堂渗透、环境塑造和实验实习校正等有效措施.

关 键 词:教学改革意识教育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2(a)-0047-02

工业工程(IndustrialEngineering)简称“IE”.在IE的实际运用中,树立IE意识比掌握IE技术和方法更为重要.IE涉及知识范围广、方法多,且发展很快,新的方法不断创造出来.因此,对于工业工程专业的学生来说,掌握方法与技术(如作业测定、方法研究等)是必要的,但更重要的是掌握IE本质,树立IE意识,学会运用IE考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样才能以不变(IE实质)应万变(各种具体事物),从研究对象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适当的知识和技术处理问题.基于此,以下在对IE意识的概念及其内容进行界定和分析的基础上,就工业工程专业本科教学中学生IE意识的培育问题进行探讨.

1IE意识的概念及内涵

“意识”是人对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是社会实践的产物,同时,又对物质世界有积极的反作用.所谓IE意识就是IE实践的产物,是对IE应用有指导作用的思想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IE意识,首先必须了解IE意识的内涵,其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1)成本和效率意识.IE追求最佳整体效益,即以提高总生产率为目标,因此,必须树立成本和效率意识.一切的工作都要从大处着眼,从总目标出发;从小处着手,力求节约,杜绝浪费,达到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方法去完成.


(2)问题和改革意识.IE追求合理性,使各生产要素达到有效地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系统,它包括从操作方法、生产流程直至组织管理各项业务及各个系统的合理化.工业工程师有一个基本信念,即做任何工作都会找到更好的方法,改善无止境.为使工作方法更趋合理,就要坚持改善、改善、再改善.因此,必须树立问题和改革意识,不断地发现问题、总结问题原因,如何改善问题,勇于创新.

(3)工作简化和标准化意识.工业工程追求高效与优质统一.工业工程学科自产生以来,推行工作简化(Simplification)、专门化(Specialization)和标准化(Standardization),即所谓“3S”,对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起到重要作用.尽管现代企业面对变化多端和竞争激烈的市场需求,必须经常开发新技术、新产品和新工艺,以多品种、小批量为主要生产方式,但是,工作简化和标准化依然是保证高效率和优质生产的基本条件.每次生产技术改进的成果都以标准化形式确定下来并加以贯彻是IE的重要手法.在日渐完善的同时,更新标准,使生产向更高一层次的水平去发展.

(4)全局和整体意识.现代IE追求系统整体优化、生产要素和子系统效率的提高,必须从全局和整体需要出发,针对研究对象的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IE方法,并注重应用的综合性和整体性,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各个要素和局部优化必须与全局协调,为系统的总目标和整体优化怎么写作.

(5)以人为中心的意识.在生产经营活动中,人是主要的要素,其它要素都要通过人的参与才能发挥作用.必须坚持以人为中心来研究生产系统的设计、管理、革新和发展,使每个人都关心和参与改进工作,提高效率.

2IE意识的形成策略

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和发展,以及工业工程专业的工程与管理属性,就工业工程专业本科生IE意识的培育提出以下几点策略[2~3].

2.1课堂渗透法

课堂渗透法是指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充分利用课堂这一特定的时间和空间,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IE意识的一种教育方法.用此方法时应遵循突出重点内容,挖掘教育因素,理论联系实际,遵循学生认识发展与心理发展顺序的原则.一般采取以下具体措施:

(1)讲授.学生在学校期间,有大部分时间是在课堂上渡过,课堂是他们获得知识的主要场所.要培养学生的IE意识需要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可以从生产生活中收集大量的相关音视频、动画、新闻、故事等素材,如电视台“我爱发明”栏目中众多发明人的事迹及其作品等,将这些素材结合多媒体技术以不同方式展现给学生,向学生全面分析其利弊得失,晓之以理,动之以情,使学生在视觉、听觉上频繁得到刺激,从而在直观感受中得到IE意识的熏陶和培养.

(2)讨论.讨论能使教学气氛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工业工程的专业课程中许多内容适合结合案例分析法、问题解决法等教学方法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如程序分析、操作分析、动作分析、动作经济原则和生产线的平衡等,这些内容均可以向学生提供案例或提出问题,通过分组讨论、专题讨论或专题辩论等组织形式,由学生进行分析、解决,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不仅巩固所学基本知识,IE意识也得到有效培养.

2.2环境塑造法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基础,是对其中的个体产生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校园环境及其周边社会环境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紧密,对学生IE意识的形成起着滋养、激发、导向和支持作用.学校及其周边组织是由人、财、物、信息、能源和制度等生产要素组成的集成系统,在这些系统中必然存在不经济、不合理的问题,而工业工程研究的就是各类系统中存在的这些问题,因此,充分利用富有特征的校园环境和社会环境让学生进行理论知识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活动,不仅能培养其IE意识,而且能够解决学校苦于没有实习基地的问题或能够作为实践教学环节的有效补充.具体来说,可以通过组建兴趣小组或学生IE小组对校园内的食堂、银行、医院的排队系统进行规划设计或优化,对办公室的布置、校园及其公交线路进行优化,对校外汽车站、公交车场、大型超市、大型饮食所和医院的人流、物流、设施布置情况及其质量水平运用IE知识进行考察、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案,评价出最优可行方案.这类活动,在校园内只要得到相关领导的支持就能够以低成本获得高效益,在校外可由学校组织或通过学生自发勤工俭学、社会调查等形式进行,从而使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巩固、加深IE知识,树立、提高IE意识.

2.3实验实习校正法

充分利用实验室、校办产业和社会实践环节对学生的IE意识进行强化、检验和校正.采取“亲眼目睹”和“亲身实践”相结合进行,前者是学生站在客观的立场上,对具体问题进行分析、理解和评价,如开放实验、课程设计、组织学生参观不同企业、工场认知实习等,强调亲见和亲历,具有具体、直观、生动、真实的特征,重在知.后者是学生直接参与生产改善过程,真刀的深人社会、直接面对生产实际,通过对生产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综合考察、分析,并提出改进方案,使学生产生深刻的临场经验,重在行.这两种形式虽然重点不同,但目标基本一致,能够激发学生创新的责任感、危机感和强烈的竞争意识,对学生IE意识的形成、强化和优化都有明显的效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