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小中的中药词语和文化

更新时间:2024-04-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8179 浏览:131054

摘 要:中药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可通过语言中的词语予以体现.中药词语是金庸小说中的一大特色.在构成上,这类词语都是偏正结构,五音节的居多,内部构词语素具有一定的真实性.在文化上,它们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了厚重的中药文化;另一方面又与小说中的其他内容,如医学、哲学、宗教、武术等相融合,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和”与“辩证”.

关 键 词 :金庸小说 中药 词语 传统文化

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学科和领域有很多,如中国哲学、史学、文学、武术等.中医是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活化石.它既受中国文、史、哲等学科的影响,又为这些学科提供研究的文化标本.金庸小说反映了很多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中医药是其中的一个方面.本文要论述的是中药文化,它与中医文化关系密切,但又存在差异.中药文化主要是通过小说中的中药词语体现出来的.这些词语点缀于小说之中,是小说的一个亮点,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着厚重的中药文化;另一方面又与医学、哲学、宗教、武术等内容相结合,体现了独特的“和”文化和“辩证”观.小说来源于生活,但是又高于生活.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很好地实践了这一理念,它们亦真亦幻地构建出了一幅幅生动的中药文化图:药材、剂型、功效、炮制、制作者以及记载相关内容的秘籍等.

一、中药词语的构成

按钟舟海、徐婕《金庸小说里的中医药》,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约有70个.这些词语按功效主要有:、解药、治疗用药、增强功力用药、延年益寿用药;按剂型主要有:丸、丹、膏、胶、散、酒.除此之外,还有部分药物词语从名称上无从判断其剂型.这类词语或直接以配方命名,如“冰蚕、通天草、雪莲、曼陀罗花、七星海棠、孔雀胆、鹤顶红、彩雪蛛、蛇胆”等;或以药效及服药后会出现的症状命名,如“悲酥清风、生死符(自《天龙八部》)、情花(自《神雕侠侣》)、”等.

从结构分析,这些中药词语均属偏正结构,它们在音节上以多音节为主,其中五音节和三音节占多数,如“通犀地龙丸、三尸脑神丹、黑玉断续膏、天香断续胶、三笑逍遥散、五宝花蜜酒、雪参丸、绝情丹”等.这是因为作为药剂,最为重要的是介绍清楚其中的药材、功效、服药后会出现的症状等内容,其次才是介绍其剂型.这符合汉语语序的表达习惯,重要的信息置于前,次重要的信息置于后.

从构词语素分析,这些中药词语有一定的真实性,体现在取材、炮制、剂型三个方面.


中药的取材极为广泛.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液汁;动物的肉、皮、毛、骨、血及五脏六腑;矿物中的铜、石、土等.自然界的事物几乎无所不能入中药.金庸小说中的中药词语很好地继承了这一精髓.如“九花玉露丸”(自《射雕英雄传》,黄药师创)由九种植物的花和不同时、不同季的露水密制而成;“通犀地龙丸”(自《射雕英雄传》,欧阳锋创),其中,“通犀”为犀角的一种,“地龙”的别称就是蚯蚓;“白云丸”中的“”取自汁;“续命八丸”由八种珍贵的中草药制成,有千年人参、茯苓、灵芝、鹿茸、首乌、、三七、麝香.而“天香断续胶”(自《笑傲江湖》)和“黑玉断续膏”(自《倚天屠龙记》)都使用了“断续”一词,这是由中药材“续断”一词改造而成.这类逆序且词义比较接近的词语现象在汉语词汇中并不少见.综上,小说中的中药词语虽是作家的构思与创作,但却是以真实为前提和条件的.固而小说在叙说这些中药所具有的神奇药效时,我们却未能加以全盘否定,因为“露水”常作为药引入中药,“地龙”通经活胳,“三七”活血化瘀,“人参”“灵芝”延年益寿,“”清热解毒,这都是不争的事实.

中药的传统炮制法有“炙、烤、焙、泡、浸”等等.于此,金庸小说在情节上也有体现.如《射雕英雄传》第13回介绍“九花玉露丸”的制作“要搜集九种花瓣上清晨的露水,调配这药丸要凑天时季节,极费工夫”,第18回介绍“通犀地龙丸”则写到“得自西域异兽之体,配以药材制炼”,第23回说起由欧阳锋所制蛇毒的解药时,这样写到“解药的单方说给你听本亦也无妨,只是各种药料不但采集极难,更且得三载寒暑之功,方能泡制得成等”小说以艺术化的笔法,为我们简单再现了传统炮制中药的情景与过程.至于中药的剂型,有丸、散、膏、丹、酒、露、汤、饮、胶、曲、茶、锭等.从上文所举的例子中,我们可以看到小说在创造中药词语时,延用了部分传统的中药剂型,大体是以写实的手法进行创作的.

二、中药词语的文化价值

中药词语可谓是金庸小说中的一抹亮色.它一方面自成体系,体现着厚重的中药文化,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支,另一方面,它又与小说中反映着中医文化、中国哲学文化、武术文化等内容的词语一起,证明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个不同分支在本质上是相通相融的.

第一,中药词语体现了“和”文化的理念.“和”是和谐,即人和自然的相融与相通.《礼记·中庸》“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小德川流,大德敦化,此天地之所以为大也”.中药的取材之广,从一个侧面说明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人类应善待自然中的一切事物,勿过度利用自然才能长久利用自然.另外,有部分中药具有药食同源的特点,它们既可作药用,也可作食材,功效相通,例如“蜂蜜”.《神雕侠侣》中有小龙女长期服食蜂蜜,于不知不觉中解了身体中的毒素.《神农本草经》:“主心腹邪气,诸惊痫,安五脏诸不足,益气补中,止痛解毒”,这与小说所述是一致的.

第二,中药词语体现了传统文化中的“辨证”观.万物都有两面性,“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这是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这是相克.在《神雕侠侣》中,解“情花”之毒用的竞是与它毗邻而生的“断肠草”.毒性药未必都是置人于死地,有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小说中亦有一些服食后内力大增以及以毒攻毒的情节设计.如《天龙八部》第五回,段誉本因被闪电貂咬伤而中剧毒,孰料随后误食了一只通体血红的蛤蟆“莽牯朱蛤”而解了闪电貂的毒,且变成了百毒不侵之躯.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只因那只“莽牯朱蛤”乃是万毒之王. 三、中药词语的文学价值及其出现在小说中的原因

中药词语入小说,使小说的情节更加完善、合理,更有文化含量,因而更具可读性.如有的药能起死回生,有的药能立竿见影发挥药效.中药词语入小说,还使小说的人物更有个性和传奇性.如《射雕英雄传》中的“黄药师”,借周伯通之口对其名字作了解说:“你的丹药很灵,无怪你的名字叫药师”.黄药师也确是小说中的一位制药名师,可谓名不虚传.再如“西毒欧阳锋”的名号“西毒”也不是徒有虚名,他所制的蛇毒,少有人能解.

中药词语入小说的原因有二:

第一,“医武一家”的理念.金庸小说系武侠小说.武是小说的基础.武术起源于古人类与自然界动物的搏击,或自卫,或猎取.后来,习武一为强身健体,二为比超他人.医学养生的理念与为强身健体而习武在底蕴上是一致的.而在以武格斗中,难免发生死伤病残,此时用药用医便顺理成章.只有武,没有医、没有药,是不完善的、不系统的.古代有这样一种说法:大医家便是大武家.

第二,小说的真实感使然.小说是作家的自由创作,但金庸小说又并非灵异魔幻,它讲求一定的真实感,这是金庸小说的一大特色.中药词语的运用恰能提升这一效果.小说中多有交待或暗示故事发生的大时代背景,如《越女剑》为春秋末,《天龙八部》是北宋末,《射雕英雄传》是南宋,《鹿鼎记》是清代.而中国最早的医书《》成编于战国,可见中药的使用已有上千年,它是从那时直至现在的人们,上至宫廷贵族下至四野平民,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中药在千年的发展中,虽有变革但更重传承,因此现在的读者读到这些内容时,会因其中的真实感而产生极大的共鸣.不懂中医药学的年轻读者既能认同中药词语存在的必然,又能从这些词语中获得新信息.王永洲提出“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共同复兴”是有道理的.

(本文为“金庸小说武侠名词研究”,江西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批准号为[YY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