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语言学角度流行语

更新时间:2024-03-1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2564 浏览:153897

作者简介:陈红平,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副教授;

侯珊(1990-),山西运城人,华北电力大学(保定)外国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英语语言学方向的研究.

摘 要:语言是社会的镜子,流行语则是信息社会高速发展下的产物,它是对当下社会最直接的反应,与社会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本文着眼于社会语言学的理论,分析流行语出现的社会因素,其反映出的社会的变迁及其对社会的影响力.

关 键 词:社会语言学;流行语;文化

一、引言

流行语是现代汉语体系中较为特殊的组成部分.流行语既是一种语言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作为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社会语言学深入研究语言同社会相互作用及相互关系.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来看,流行语之所以会流行,离不开其深刻的社会属性.它是社会心理的表征,同时也是社会文化的反映,更是社会风尚与道德评价的具体体现.它的流行反映了公众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反映出社会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变迁.因此,对流行语的研究具有较高的语言学价值和社会文化价值.

二、流行语产生的原因

流行语是作为某一时期、某一地域中出现的、广为流传的词语,它的出现与传播无疑是生活的折射,反映当代社会现象和人们心态的变化.影响流行语产生的因素主要有以下三点:

1.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因素.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状况是流行语产生和得以流行的前提条件.当今的社会、政治宽松包容,经济更加发展,文化更加多样,孕育了大量流行语.人们敢于用新奇的语言积极的将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伴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物质水平不断提高.在价值观念等方面形成了新的文化思潮和审美.这种潮流具有方便快捷的特点.例如微博上曾风靡一时的“特困生“,就指上课时特别易困,而且爱睡觉的学生,颠覆了往日“特困生”的概念.

2.公众的心理因素.流行语的产生不仅受社会条件的影响,也受心理因素的推动.流行语产生的心理因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公众的求异心理、从众心理和模仿心理.求异心理是指因为自身的与众不同而得到的被人关注的满足感;从众心理与追新求异心理是相对立的.从众心理也是人们寻求社会认同感的表现.模仿则具有自觉或不自觉地模拟他人行为的特征,一些名人效应或者比较新颖独特的言语表达形式常常引起追求潮流的人的模仿.

3.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媒体是流行语传播主要依赖的工具和媒介,流行语的传播主要来源于以下三种途径:

(1)网络.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网络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网络世界里所使用的语言与日常生活的交际活动既有密切联系.网络活动涉及范围广泛,影响力较大,如微博、网购、网上新闻等等.网络语言包括常用的词语和符号,如笑脸的符号:),再如3Q(Thankyou)这种数字字母的简化.再如因网购出现的“秒杀”等流行词.

(2)电视.电视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一部电视剧的热播往往会引起一个新的潮流.《来自星星的你》的热播,让“都教授,救我”成了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以及每年的春晚,总会在带来欢乐的同时,带去一些新潮的语言,例如“打败你的不是天真,是无鞋.”另外有广告语,像“爱她就送她哈根达斯”着实让很多情侣为哈根达斯写了单.

(3)方言词汇.受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影响,一些具有特色的方言词语因其独有的优势而被广泛传播.例如北京的“您”、“大爷”,东北的方言“唠嗑”、“哎呀妈呀”、“那嘎达”、“磕碜”被大家用的乐此不彼,还有粤语中的“拍拖”,台湾闽南语中的“人家”、“酱紫”、“糗”也颇为常见.

三、流行语的特点

1.流行性.流行语的本质是流行,因而流行语的本质属性是流行性.流行语的流行性足以渗透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例如现在广为流传的“土豪我们做朋友吧!”

2.时代性.不同的时代,具有不同的流行词汇.不同的时代,都会出现大量的新事物、新思潮,而流行语正是这些新思想、新事物的见证.可以说,流行语是时代的产物,它所蕴含的社会文化意义均具有当时所处时代的特征.我们可以说时代造就了流行语.

3.能产性.能产性是网络流行语的又一突出特征,人们会在接受和使用流行语的过程中加以自身的创造和开发,一个流行语可以衍生出一些列的流行语.例如“体”的应用:继“淘宝体”后,因广告效应出现了“陈欧体”、微博效应的“文章体”“马伊体”,被大家迅速接受并加之以自己的现状而传播开来.

4.时效性.流行语都有一个由盛而衰的过程,即从流行到不流行.因而流行语的生存方式只有两种:一是逐渐消失,即在使用中被新的流行语所淘汰;二是被接纳,扩展为一般词汇.例如:因《蜗居》而火的“杯具”(悲剧)已经很少有人在使用;流行语中较为成功的例子要数“土豪”和“大妈”了,根据《人民日报海外版》(新华网)报道,牛津大学出版社双语词典项目经理朱莉克里曼在接受采访时表示,“Tuhao”(土豪)“Dama”(大妈)和“Hukou(户口)”等词语已经在牛津英语词典编著者的关注范围内.”这是流行语较为成功和典型的例子.

四、流行语反映出的社会变化

流行语社会语言学,一方面应当从社会生活的变化来观察语言的变异,另一方面要从语言的变化或语言的遗迹,去探索社会生活的变动和图景.流行语不仅是社会文化的产物,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社会的变化.


1.社会阶层差异.当下,网民们喜欢用作践或者自虐的方式自称,其实质是一种自觉或者不自觉的“群体身份解构”行为.如网民喜欢以“丝”、“矮矬穷”等自嘲性、作践性的称谓对比“高富帅”、“白富美”、“土豪”,以此来完成群体的自我命名.

人们现在也不再“打土豪,分田地”,而是纷纷伸出双手“土豪,我们做朋友吧!”不少人调侃国人对“土豪”一词的心态,是“既冷嘲热讽骂,又羡慕嫉妒恨”.人们一边讽刺拜金主义,一边又用自嘲的方式表达了对社会贫富分化的无奈.社会学家称,“土豪”的出现隐喻中国社会分层.它已经从政治上的贬义词,转化为社会意义上的社会分层.

2.性别因素.通常,男性在社会上处于主导的地位,随着湖南卫视大型亲情互动节目《爸爸去哪儿》的热播,我们看到了父亲很明显的角色变化,现在的社会也不单单是“男主外女主内”的角色,男性对家庭、小孩的照顾也被看做是男性必不可少的家庭责任.这一潮流打破了前几年流行的“哥吃的不是面条,是寂寞”所开创的“哥”的时代,”我们可以从“哥”字映射出男性在社会中的地位.现在女性的地位正逐步提高.不少女性也开始以“姐”、“老娘”自称,而且许多女性自诩为“女汉子”,与“白富美”形成鲜明对比.

五、总结

语言如同一面镜子,它不仅能反映社会发展变化的轨迹,同时也反映语言使用者的心里特征.通过对流行语的分析,我们可以出当前国人对现实问题的理性思考.不论是正能量,还是女汉子、点赞等,都折射出了社会最真实的发展.流行语已经真切地走进了我们的生活,对语言整体和社会文化已经也势必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对于这种新兴的语言现象,如果我们能积极引导,流行语对于语言的发展乃至社会的发展都应该是有利的.(作者单位:华北电力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