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2016年我国体育学博士学位文被引频次统计

更新时间:2024-04-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9709 浏览:133892

摘 要:采用统计分析法,以2001—2010年我国14个体育学博士授权单位产生的764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研究对象,从博士学位论文产生的单位、年度和专业等3个维度的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认为:1)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反映了我国体育学研究的热点;2)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体现了博士培养单位的学科发展水平;3)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说明了体育学的二级学科发展状况.

关 键 词:体育文献计量;体育学;学位论文;被引频次;博士生质量;中国

中图分类号:G80-3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13)01-0093-05

博士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创新能力,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重要环节.在博士生培养中,撰写学位论文是培养博士生的核心任务.通过论文的撰写,不仅使其经受科研工作的全面训练,还能拓宽和加深知识领域,是培养他们具有独立工作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手段.学位论文质量是博士生科研能力和培养质量的集中体现.近年来,开始有学者关注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调查与分析,黄汉升[1]通过对中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方法的统计分析,揭示其存在基本认识模糊、写作不够规范、表述不够详尽、方法运用存在缺陷、方法移植过于牵强、方法名称缺乏一致等问题.刘显[2]对博士学位论文的统计分析中发现体育人文博士学位论文题名存在的问题是简明性、准确性和吸引力.关 键 词存在的问题是选词不规范、用词随意性.王琪[3]分析了体育学博士论文关 键 词,归纳总结了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发展历程和特征,从4个方面展望我国体育科学研究的未来发展.张建华[4]以民族传统体育专业博士学位论文的参考文献为研究对象,从引文的文献类型、语种分布、引文频次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确定该科学共同体引用的出版物的数量、语种构成、文献类型及高频引用文献,从中获取该专业博士研究生的文献需求特点和规律,了解民族传统体育学的信息获取状况.

目前,尚没有人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进行分析和研究的成果.被引频次是作者论文发表之日起在一定时间内被引用的次数,是评价论文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被引频次高的论文一般具有以下特征,第一,在阐述同一主题的论文中具有一定的研究深度和理论突破,创新性强;第二,抓住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近期的关键性课题及本领域普遍关心的问题,对学术研究具有指导意义;第三、在理论上有相对的认识超前性[5].从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的角度评价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能够客观判断论文引起同行的反响程度,较全面合理地反映论文的水平高低,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博士生的培养质量.

1研究对象与方法

对“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2001—2010年的14个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产生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进行精确检索,检索出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721篇和南京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的9篇论文,华南师范大学的34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因故未能上传中国知网,但仍计入样本总数,所以合计样本数量为764篇.

1)文献资料检索与分析.中国知网是目前国内相关资源最完备、质量最高、连续动态更新的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适合于本研究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计量分析.通过中国知网、国家图书馆检索和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包括全国13所高等院校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生学位论文相关研究论文及关于论文被引频次相关研究.

2)计量统计分析.对全国14个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的764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进行统计分析,包括各培养单位、年份和二级学科专业等信息.

3)比较研究.在计量统计的基础上,对不同培养单位和各二级学科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作横向比较,在此基础上对体育学博士培养质量进行分析.


2结果与分析

2.1各培养单位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

通过“中国知网”搜集到全国14所体育学博士培养单位的730篇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为基本数据和分析样本,其中华南师范大学的34篇因合作问题没有上传到中国知网,这部分论文的被引频次按照全国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当年所在二级学科平均数来计算,合计统计论文数量为764篇,将论文按培养单位进行统计.

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2001—2010年全国体育学博士生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为6.4,14个培养单位的论文被引频次可以分为3个方阵:高于平均值的有4个,分别是南京师范大学(12.8)、华东师范大学(8.2)、北京体育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6.5);按照学位论文出版5年后的被引频次统计,全国2007年以前的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为10.1,高于平均值的培养单位是南京师范大学(18.0)、华南师范大学(11.2)、华东师范大学(11.1)和北京体育大学(10.2);低于平均值的培养单位是福建师范大学(9.8)、河北师范大学(9.3)、苏州大学(8.1)和上海体育学院(6.3).

数据还显示,截止到2010年,我国共有14个单位产生了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其中高校体育专业是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的主力,在招生历史和规模上处于主导地位,北京体育大学和上海体育学院2所体育专业高校都是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单位,2001—2010年在体育学4个二级学科中产生博士学位论文550篇,占这一时期全国总数的72%,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2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1篇.尤其是北京体育大学占据了全国总数的55.1%,在各项数据中位居前列,在体育学博士生培养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随着我国体育学博士教育的发展,2003年华东师范大学产生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并逐渐显现综合性大学学科门类齐全,交叉学科师资力量雄厚等优势,在培养体育学博士生规模和质量上发展迅速.截止到2010年,已有2个体育学一级学科博士授权点,12所综合性大学在3个体育学二级学科和课程与教学论(体育方向)产生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214篇,占这个时期全国总数的28%,并获得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3篇.随着体育学博士生教育的发展,综合性大学与体育院校在规模上的差距逐渐缩小.2.2各年学位论文数和被引频次

普赖斯[6]认为科研论文一般在其发表后1~2年即达到被引用最高峰.与自然科学不同,人文社会学科具有内部复杂多元性、民族性、本土性、真理检验的直观性、价值实现的潜在性和间接性、成果多样性及引文周期长等特点,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在1~2年之内很难产生影响,评价时不能以短期引文统计为据来评价科研成果.荷兰学者Anthony F J Van Rann[7]建议引文计量测度应该采用较长的时间跨度,一般要长于5年.在对样本的统计中发现2001—2010年的学位论文被引频次时间段特征很强,2001—2004年是2005—2006年的引用频次1倍还多,2007—2010年更少,时间越短论文被引频次越少.

以被引频次排名前30名的学位论文和2006—2010年每年被引频次前5名的学位论文共54篇为样本,分别按照学位论文完成时间顺序被引频次统计和按照时间统计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两种方式进行统计,结果可以看出,被引频次基本趋势是随着论文完成时间的增长而逐渐增加,尤其是论文完成后的前6年递增明显.在2010年和2011年被引频次激增的原因可能与计算机网络发展,资源容易被广泛引用有关.

对体育学而言,采用论文产出5年后的被引频次进行质量评价指标更为科学合理.所以,统计2007年以前学位论文的被引频次更能客观反映出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

2.3各专业学位论文被引频次

体育学一级学科包含体育人文社会学、运动人体科学、体育教育训练学和民族传统体育4个二级学科,由于专业特点的差异,4个二级学科在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样本按照专业维度进行统计.

体育人文社会学是研究体育与人、体育与社会相互关系及其基本规律的学科群.应用人文社会学的研究方法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研究,旨在从理论上提出有关体育决策的建议,并在建立和完善我国体育方针、政策、法规和制度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主要研究范围包括:体育基本原理及宏观研究、体育史学、学校及大众体育研究、体育管理学、体育社会学、体育哲学、体育美学、体育经济学等领域;体育政策、法规、制度的制定与实施方法、手段等.体育人文社会学共有5个单位产出161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21%,被引频次平均为9.0,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32.3%,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16.1%.

运动人体科学是研究体育运动与人的肌体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的学科群,主要研究范围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生物力学、运动生物化学、保健康复及运动医学等学科.运动人体科学共有4个单位产出200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26.2%,被引频次平均为3.8,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13.2%,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26.4%.

体育教育训练学是研究体育教学与运动训练的基本理论与方法的学科,是在体育教学与方法和运动训练学多年发展过程中,于1997年两者结合而成的新学科.研究范围主要包括:体育教学理论与方法、运动训练理论与方法.体育教育训练学有9个单位产生出362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47.4%,被引频次平均为7.1,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27.6%,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19.8%.

民族传统体育是研究中华民族传统体育的理论与方法的学科群,它以武术、气功、养生以及其他民俗传统体育为研究对象,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挖掘、整理和创新,并使之发扬光大.主要研究内容包括:武术理论与方法、气功研究、养生理论与方法等.民族传统体育共有2个单位产出32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4.2%,被引频次平均为2.3,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9.4%,被引用0次的论文比例为28.1%.

南京师范大学体育博士生培养依托教育学门类,设置课程与教学论的体育方向.由于该校教育学是学科的博士授权学科,并有3个国家重点学科,所以,自身拥有较雄厚的教育资源.在进行体育博士生培养时依托教育,体育和教育的交叉领域培养博士生,不仅积累了一是深度和广度的理论知识,还能与其他教育方向的师生交流沟通,保障了体育专业方向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共产出9篇博士学位论文,占总数的1.2%,被引频次平均为12.8%,被引频次高于6.4的论文比例为55.6%,被引用0次的为0.

3讨论

3.1被引频次与体育学研究热点

论文被同行引用的情况代表该论文的创新性或前沿性,也反映了本学科研究领域中的普遍关心的问题或发展趋势,表明受到学术界重视的程度.

在《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体育事业“十一五”规划》提出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力发展群众体育,全面发展竞技体育,深化体育体制改革,积极培育体育市场,提高体育管理的科学化和法制化水平等.这两个文件确定了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文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是体育界,乃至全社会对体育事业关注的热点.

通过对高被引频次论文的研究内容统计,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研究内容基本涉及到上述两个文件提及的各个方面,主要集中在竞技运动热门项目的选才,可持续发展和训练方法,学校体育课程和教学改革,奥运和体育赛事相关研究,体育市场、职业体育、体育文化、运动心理和社区体育等方面的内容.从研究的比重来看对竞技体育的研究占了绝对多数,涉及足球、篮球、田径和乒乓球等热点项目的选才、可持续发展和训练方法;还有一大批针对竞技运动的生理生化研究论文,这说明我国体育事业中竞技体育处于最重要的地位.因为我国举办2008年奥运会,围绕奥运会各方面的研究也较多,关于奥运会后中国体育和经济发展的文章,具有较强烈的时代特征.还有不少围绕着学校体育、体育市场的研究出现.2006年王凯珍的《社会转型与中国城市社区体育发展》获得体育学第1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显示我国对大众体育重视的决心,但事实上与大众体育相关的学位论文并不多,被引频次高的学位论文很少.统计数据显示,被引频次较高的论文研究内容基本体现了我国当前体育学科的研究热点,也反映了当前我国体育事业发展以竞技体育为中心,群众体育较薄弱,积极培育体育市场,体育文化逐步繁荣的现状.

3.2被引频次与体育学科发展

在我国体育学博士生培养单位中有“985”和“211工程”建设学校,其中还有1个一级学科的国家重点学科,4个一级学科的博士生授权单位.被引频次较高的培养单位中北京体育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和福建师范大学,5所培养单位含1所“985”高校,3所“211工程”建设高校、体育学唯一国家重点学科(一级学科)和国家重点学科(2级学科培育)、3个一级学科博士生授权单位,这为体育学博士生培养搭建了良好的平台,产生的博士论文数,占全国体育学博士论文数的72.4%,论文被引频次前100名的94%,还获得了3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中的2篇,4篇提名奖中的3篇,由此可见被引频次与培养单位的学科水平密切相关.

博士生培养是一种专业性很强的教育,其教育质量受到生源、师资、科研条件和学科水平等影响,培养单位的科研条件和平台决定了对生源和师资的吸引力,这不仅需要政策支持,还需要大量的经费支撑.现阶段,我国高等教育资源按照平台的层次来分配,平台越高分配资源越多.所以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必须依托高层次的平台,而这一平台就是学科.学科发展是研究生教育的前提,为研究生的培养提供了土壤.博士生论文研究领域来源于学科研究方向,学科发展状况很大程度上决定博士生培养质量.通过被引用率的统计可以得出学科发展水平是影响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的重要因素.

3.3被引频次与二级学科发展

在表1的统计中,体育人文社会学在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均高于其它3个学科,而0次被引比例均低于其它3个学科.这不仅反映出体育人文社会学博士学位论文的质量较高,同时也说明该二级学科的发展情况较好.现代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被引入体育科学,应用在研究体育运动这一社会文化现象的不同层面,为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人文社会学科及方法论学科在体育科研中的运用,不仅强化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基础理论和认识能力,而且扩大了体育科学的视野与研究范围,改善了体育理论工作者的知识结构,提高了体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起点的科研水平,扩展了体育社会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8].

我国运动人体科学与其他二级学科相比较,其博士生培养有较长历史,但该二级学科的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略逊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而0次被引比例却高于体育人文社会学和体育教育训练学,反映出运动人体科学博士生论文质量不高的现状.运动人体科学学科属于基础应用学科,采用自然科学手段研究运动机体变化的基本规律,以医学、生物学、遗传学、力学等学科为基础,为科学开展群众健身和竞技体育活动提供依据[9].运动人体科学特点比较明显,博士生需要很强的医学、生物学基础和先进的实验设备才能做出高水平的论文,但该学科的生源很少来自医学,生物学的比例也较少,先天不足限制了科研水平.另外,博士学位论文的研究始终以竞技体育活动为主,在群众健身等方面相对薄弱.与医学和生物学的研究水平相比较,运动人体科学的研究应用性不强,SCI等权威数据库收录的论文稀少.所以在医学和生物学发展迅速的背景下被挤压的发展空间较小,近些年显得发展速度迟缓.

民族传统体育在被引频次、高于平均被引频次比例逊于其它3个学科,而0次被引比例高于其他3学科,与其它3个学科存在较大的差距.除了民族传统体育博士生培养历程较短,在师资和培养能力上相对较弱的因素外,还与学科自身特点有关.

民族传统体育学是从中国古代身体活动中发展而来,国外的研究几乎近于零,国内对该学科的研究仅有一些武术理论方面的探索,数量少而内容旧,视野多局限于项目和技术本身,缺乏对学科性质的理解和系统的科学研究方法的应用,民族传统体育学的框架仍然迟迟没有形成[10].

通过对体育学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统计,体育人文社会学各项指标位居前列,与该学科积极引入人文社会科学众多学科密切相关,推动了学科交叉创新和发展;相反,民族传统体育由于视野局限,专注于自身一些项目理论和技术探索,缺乏学科交叉,各项指标远落后于其它学科.所以,体育学科发展要注重学科交叉,在多学科交叉中寻找新的研究领域.

另外,博士学位论文被引频次不仅能够客观体现我国体育学研究热点,判断出博士生培养单位的培养能力和水平,反映不同二级学科发展的基本情况.而且还具有数据客观、不受个人主观因素干扰和其它非科学因素的影响,简单和容易操作的特点,作为博士学位论文的重要评价指标,对博士质量评价同样具有重要的评价效果.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