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有效介入幼儿游戏的案例

更新时间:2024-02-2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0704 浏览:143201

背景

游戏,是幼儿特有的一种学习方式.在幼儿的一日生活中,游戏是幼儿最为喜欢、最能够接受的一种方式.因此,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引导作用对幼儿的发展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但有一些教师在开展游戏活动时,效果总是不尽如人意,对于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显得茫然,无所适从.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时机表现了教师对幼儿游戏价值的自觉意识,那么,在游戏中教师如何有效介入幼儿的游戏,从而让幼儿的游戏得到发展、提升.下面,我以游戏中的几个案例为例进行分析说明.

案例一:

中班的孩子正在进行“十字路口”的游戏,其中王星和朱炎这两个小朋友只是对车有兴趣,拿着车一会儿“路边的建筑”,一会儿撞向同伴的汽车,不时地招来同伴的不满,教室里一片混乱,眼见着幼儿的行为会妨碍游戏的继续.

原因分析:

中班有些孩子在游戏时比较喜欢摆弄材料,但主题意识、规则意识不强,他们不去管在游戏中我有没有妨碍到别人,只管自己在这个游戏中玩的高兴,以自我为中心.汽车是孩子们本来就很喜欢一种玩具,所以会出现刚才的这一幕场面.


解决策略:

师以“交警”这一游戏伙伴的身份介入:“呀!马路上怎么了怎么发生了这么多起交通事故”孩子们有的说:“都是王星和朱炎小朋友不遵守交通规则,把什么东西都撞翻了.”有的说:“要是有车道,按车道、路标开就不会出事了.”有的说:“对呀,还得有交通指示灯.”也有的说:“这儿车太多了,要是有立交桥,有的车可以在最上面开,有的车可以在中间开,有的车可以在底下开就不会堵车了.”师:“那么,你们能不能分工合作来做这些事情呢”孩子们听了后,都纷纷行动起来.

介入效果:

在教师的适时介入与暗示指导下,游戏的内容进一步拓展,孩子建造停车场、立交桥,制作路标、站牌、信号灯,幼儿的兴趣被充分调动了起来,使游戏又得以进行下去了,进一步深化了游戏的主题.

案例二:

娃娃家游戏中,我观察到娃娃家中成员一个个陆续走开了,他们有的上医院,有的去理发等过了好长时间还没有回来,最后只留下秀琳小朋友在娃娃家,她一个人在那里炒菜,炒了一会儿,看到大家都还没有回来,觉得没有意思,也想到其它地方去玩了,看样子娃娃家这个游戏玩不下去了.

原因分析:

孩子在游戏中的兴趣及注意力不稳定,他们的角色意识较差,游戏规则较弱,行为不受规则控制,更不会用规则调节自己的行为,自己想干什么就干什么,想去哪里玩就到哪里玩.

解决策略:

我以客人的身份去敲门,“叮咚,叮咚,有人在家吗”秀琳听到后说:“是谁呀”我说:“我是舅妈”秀琳很高兴地跑过来说:“是舅妈来了,快请进”,我说:“咦,家里就你一个人吗、爸爸妈妈上哪儿去了”秀琳说:“妈妈去医院了”.我说:“哦,妈妈生病了,那我们去医院看看妈妈,好吗”秀琳听后说:“是呀,妈妈去了那么久还没有回来,我去看看妈妈的病是不是很严重”.我说:“我陪你一起去吧!”接着我和秀琳去医院找“妈妈”,然后陪妈妈回家,又教秀琳如何照顾“生病的妈妈”,秀琳她忙得不亦乐乎.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以幼儿游戏的伙伴参与游戏中,用亲切的语气询问孩子,了解孩子的真实想法,给幼儿提出适当的建议,幼儿在很自然的情况下接受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使幼儿的游戏水平得到提升.

案例三:

中班幼儿在开展《金色的房子》表演游戏时,将孩子们分成四组进行表演,在分配角色的问题上,蓝悦那组的俊尧和凌峰争吵了起来,他们都想演小羊的角色,谁也不让谁,只见俊尧和凌峰两个人争抢着一个小羊的头饰,谁也不肯放手,而其他的几个小朋友正在旁边看热闹,表演的正常秩序被打乱了.

原因分析:

从小班刚升到中班的孩子,由于年龄特点,他们的社会交往能力较弱,缺乏交往的技能,遇到自己喜欢扮演的角色,不懂得协商解决,只懂得和人争,和人抢,中班孩子这个时期是人与人出现冲突的多发期.因此,经常会出现争吵的现象.

解决策略:

“怎么回事”我开始介入.“俊尧和凌峰都想戴小羊头饰.”旁边的孩子说.“以前老师有说过,遇到你也想演这个角色,他也想演这个角色的时候,那该怎么做”“可以轮流戴,轮流表演不就行了.”“也可以锤子、剪刀、布,谁赢了,谁先演.”其他的孩子们在旁边纷纷说.听了小朋友的话后,俊尧和凌峰放下了小羊的头饰,他们两个人都同时说:“那你先演小羊吧!我演其它小动物,”他们互相谦让起来了.接下来,俊尧先演小羊,凌峰演小猴,游戏开始了,他们都很认真得表演.

介入效果:

在游戏中,教师没有直接参与到孩子们的游戏中去,而是了解矛盾的起因,然后提出问题,引导周围的幼儿一起去思考,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同伴效应推动孩子最终解决了问题,重新开始游戏,推动幼儿游戏的发展.

结语:

从以上三个案例中,我们可以感受到,教师如何有效地介入幼儿的游戏,完全取决于老师对幼儿游戏行为充分细致的观察和理解,抓准时机,善用策略,做到既不“过之”,也不“过及”.“既不要干预太多,又不会错失任何一个具有教育价值的教授时机”是良好教学艺术的体现.教师只有适时、适宜、适度地介入游戏,正确把握好游戏相似度检测入与角色扮演,给予幼儿及时而正确的指导和帮助,发挥游戏最大限度的教育作用,幼儿的游戏水平才能得到发展、提高.

新的思考:

1 教师在介入游戏时应做到不影响幼儿的情绪、不转移游戏的目标、不干扰游戏的发展、不代替幼儿解决游戏中产生的问题,保证幼儿在游戏中的主体地位和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的有效发挥.

2 应提高教师的自身素质,恰当的运用各种介入方式方法,从而提高介入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