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新苗:理想是个好东西

更新时间:2024-04-18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0314 浏览:44147

孔新苗坐在记者面前,变换着各种姿势,眼珠转得飞快,语速同样的快,时而放声大笑,夹杂着各种各样的手势.这位重点高校美术学院的院长不拘一格,没有儒家思想教导的谦谦君子风范,没有板起脸来一二三四格式化的说教,很随意,很容易接近.

他1978年入学,是中国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大学生,显然是改革开放的受益者.他所在的工厂早已经不在了,如果没有高考,他如今或许要整日为生计发愁.他们这届的大学生,活跃在目前各个行业的巅峰,掌握着充分的话语权.

孔新苗说,30年来,他始终是个理想主义者,小时候的目标是拯救人类,读了美术专业的目标是扛起中国美术的大旗,如今整天为做好美术理论研究和当好院长而努力,都源自理想的推动.“理想主义是我们那一代人的鲜明特征”.

回想起来30年前的那场决定了他一生命运的高考,他说当时却“并没有太多激动”,只是“起床早了一些”,并且“特意用热水洗了脸,多吃了一个馒头”而已.原因在于,他当时的生活状态抱有满足感,正在为把那种满足的状态提升到更高的高度而努力.但是他冥冥之中也认为自己应该参加高考,因为他认为自己“并不适合永远做一名工人”.

参加高考之前,孔新苗是济南缝纫机厂的工人.“1975年初中毕业后,我没有关系,所以进不了铁路、电信等肥单位.”孔新苗说,那时,他“整天戴着口罩磨刀”,磨出的刀用来把毛坯产品的“刺”去掉.这是个技术活,当时厂里只有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傅才能完成.孔新苗对这项高难度技术产生了很大的兴趣,整天跟在老师傅后面学习,并找专业书研究,不到一个月就掌握了这项技术.“大家干不了的我能干得了,女工们都很羡慕我,这使我非常满足”.当时,他“整天为把刀磨得更好而努力”,在参不参加高考的问题上反倒犹豫了一下.

到了1976年,孔新苗不再“磨刀”了,干起了“文化活”――宣传工作.整天写标语,画宣传画,办黑板报,为领导写发言稿.这使他获得了一个极好的读书机会.那时,书籍已经解禁了,社会上出现了很多书,孔新苗就“一头扎进书里”,“如饥似渴地读书,连饭也不吃了”.就是那个时候,孔新苗喜欢上了哲学,“整天研究美学,哲学”,这又让他对自己的工人前途产生了质疑.

他对读书的兴趣,源自初中.那时,“”正盛行,他“整天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这就是我那时的理想.我们是全世界的主人啊,当然要为解放全人类而奋斗.”但在那时,他遇到了一本叫作《九三年》的禁书,一下子被吸引住了,“太震撼了,和当时的环境截然不同”,于是,读书成了他的喜好,“越被禁锢的书越喜欢读”.

那次高考是顺利的,他被山师美术学院录取.但孔新苗说,“那也是碰了运气”.他报考了山大中文系和山师美术系,但他的“美术功底并不强”,所以更希望读中文系.然而山师那届美术功底好的基本上全被文化课刷下去了,只有两个学生通过,他是其中一个.山师美术系先发了录取通知书,虽然后来他知道自己的成绩也超过了山大中文系的分数线.

四年大学后,孔新苗留校任教.四年后,反感“按部就班工作”的他报考了南京艺术学院的研究生.在南艺,他“终于找回了”,“那时我们那一整天认为,天降将大任于斯人,中国美术未来的重任就落在我们肩上了”,理想主义空前高涨.

研究生毕业后,孔新苗放下了美术实务,专攻理论.后来又搞了行政,涉足美术教育.如今,做学问和做一个好院长又成为了他的理想,为此,他在几年前又攻读了山大著名教授、中国美学四大家之一周来祥先生的博士研究生.他的解释是,“我代表着山师美术学院的形象,还是要拿个博士学位”.

这么多年去,磨刀,搞宣传、高考、读研等孔新苗总结为,“都是为理想而奋斗”,“我一定要做到最专业,做到最好”,所以,他一直有,一直努力.“人人都希望生活是美好的,但更美好的生活永远在前面.”

他感谢理想主义,“理想是个好东西,它使我生活得很充实,很坦然,很快乐,很少有烦恼,很少悲伤”.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