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中学生心理健康的家庭因素

更新时间:2024-04-03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1043 浏览:143941

心理问题的发生与家庭因素密切相关.有关研究发现父母的养育方式及受教育程度、家庭结构、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成长匀产生影响.本文就家庭中的几个主要因素对这些关系及影响的分析说明在中学生的健康成长过程中,家庭因素的影响有深远意义.

1 家庭教育方式的影响

1.1 3种教育方式 儿童出生之后就生长在特定的家庭环境之中,成人的教育观点与教育水平,教育态度与方法,家庭成员的个性特征及其相互关系,儿童在家庭中所处的地位与扮演的角色,对儿童人格的形成与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一般而言.家庭教育有以下3种重要方式:一是式的或宽容式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活动在加以保护的同时并给以社会和文化的训练,对孩子的要求给予满足的同时,在某种程度上加以限制或禁止,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非常融洽.二是权威的或武断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一举一动都横加限制或斥责.更有甚者,相信惩罚的作用.如孩子做错事父母便不分青红皂白的大发脾气训斥打骂孩子,结果孩子受到惩罚后照样不知怎样避免错误的发生.甚至于为此产生叛逆心理.三是放纵的或溺爱的教育方式.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百般宠爱,过于娇惯,对他们的一些过分要求也百依百顺.


1.2 教育方式对中学生的影响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同可产生不同的个性特征.如上述第1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大多会表现谦虚而有礼貌,待人亲切诚恳等;第2种类型教育方式下成长的孩子.易使孩子形成社交恐惧.做事缺乏自信.说谎,待人不诚实甚至有恶意等特点:第3种教育方式的结果,往往使孩子形成好吃懒做,依赖性强,胆小自私.蛮横无理等特点.

2 父母行为的影响

儿童期经过家庭暴力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更可能以暴力行为对待家人.有人研究发现父母离异的孩子长大成人后最容易产生寂寞和自卑心理.父母行为的直接影响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家庭内外具有打,玩网络游戏,吸毒等不良行为的父母往往不关心孩子,缺乏责任感,而这种家庭出来的孩子也往往如此,他们在校内常常是“问题学生”.常会以反社会的方式行事.第二,父母的过度保护,过分干涉对孩子造成严重后果.许又新曾对此归纳以下几点:(1)独立生活能力差.由于父母的包办代替.孩子没有时间和锻炼的机会.结果动作笨拙,行为幼稚,不会料理个人生活.(2)社会化不足,社会无能.与人交往的动机缺乏.过分害羞,社会适应困难.(3)性心理不成熟.对父母过分依赖.使感情完全固着在父母身上,除了父母以外对谁也爱不起来.(4)自我中心.孩子在家里一贯处于核心或第1的地位,并产生了牢固的一切以“我”为中心的观点、态度和行为模式.第三,父母的利他性行为对孩子的社会道德观念产生影响.孩子能从父母的一言一行中学会对待他人的方式.许多有关利他行为的研究发现.父母在孩子助人行为上的影响是其他人和社会机构无法比拟的.因此,提高整个民族的道德水准应从孩子及家庭教育抓起.

3 讨论

3.1 现状分析 随着整个社会对素质教育理解的加深,家庭因素对儿童心理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儿童健康成长不仅与学校教育有关,同时也与他们生活的家庭环境息息相关.家庭对儿童的作用,不仅在于它提供的生活保障,更重要的是它对人格的形成的影响.因为中学生正处于青春发育期,这个时期的学生在生理心理方面变化较大,自我意识增强,由于他们尚不成熟,看问题有片面性、盲目性和表面性,在面对自身和外界的种种变化时,许多学生感到难以适应,极易产生一些心理异常.造成品行不端等行为问题.

3.2 预防干预 要让中学生的身心健康得到全面发展,不但要在学校积极开展心理卫生教育,更应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积极性.将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及孩子的自我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家长必须具备一定的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知识.(2)家长应在掌握生理学、心理学、教育学一般知识的基础上,全面地了解自己孩子的生理、心理方面的特点.以便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措施.(3)家长要加强自身修养,要为孩子创造一个团结、和睦、的家庭气氛,使他们获得丰富多彩的生活,家长以身作则,以自己的良好行为影响教育孩子,使孩子从小养成尊重他人.对他人有同情心、有礼貌.不自私、爱劳动、爱学习、乐于助人等良好习惯.(4)家长要经常同孩子交心.尤其在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要教会孩子自我教育的知识与方法,这样家庭教育与孩子的自我教育便会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中学生健康、安全的度过青春期,为中学生形成健全的人格打下良好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