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4-01-0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64 浏览:14532

内容摘 要:在素质教育的大环境下,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育工作的前提,制约着整个教育教学工作的成效.实践中我们看到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出现了新问题,新情况,如何制定切合实际的教育措施,使其真正符合中学生的思想实际,从而达到好的教育效果,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深入探讨的问题.

关 键 词:心理健康教育中学生教师

中学生德育教育的内容:(1)加强国情教育、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品德修养(2)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3)民族团结教育(4)心理健康教育.德育工作应该充分发挥学生的非智力因素潜能,解决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问题,中学时期是青少年生理和心理逐渐成熟的一个关键过渡时期,关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到中学生自身发展的前景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进程.

一、目前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主体认识上的偏差.对于谁是德育的主体,我国学术界主要有“单一主体论”、“双主体论”,“主体转化论”即学生逐渐取代教师主体地位.在我们现在的教学实践中,我们持有的观点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体是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或调皮贪玩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学习成绩好的学生则排除在外,主体认识上存在很大的片面性.另外,教师自身地位的定位模糊,教师在实际教育活动中习惯说教和灌输,处在一种“统治者”的地位,即使教师和学生进行沟通交流,也只是停留在形式上,正如有位学者所言“教师与学生人格上的平等并不等同于地位上的对等.所以一个诚实和负责的教师不能放弃自己作为学生价值成长的引导者的使命.”[1]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是教育的本质和核心,所以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必须对自身进行清晰定位.

2目的片面.心理健康教育作为对于受教育者形成健全人格的帮助活动,应该具有价值属性,其目的的确定要遵循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苏联心理学家c.∏鲁宾斯坦说过“教育的主要方面恰恰在于,使人同生活发生千丝万缕的联系,从各个方面向他提出对他有重大意义的、富有吸引力的任务,因而被他看作自己的,必须亲自解决的任务.”而实践中,心理健康教育目的缺乏预设性和规范性,没有一门自成系统的课程理论,直接使用的现成教材,加之有些学校为完成上级任务流于形式,心理健康教育保健活动零散,因而造成受教育者自我教育与反省的能力不高.

3师资能力缺乏,教师专业素养有待提高.“予人一杯水,必须自己有一桶水”,虽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学校安排了心理健康教育课,但是缺乏专业训练的教师,学校在这方面聘请的专家人才也是占一小部分.近几年来对教师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表明,我国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要低于其他职业人群,研究表明,教师心理健康水平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教师心理健康是保障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前提.所以,改善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提高他们的心理素质水平,对教育教学将产生显而易见的成效.

二、引起心理健康问题的原因及对策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我国迅速发展,极大地推动了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但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个人主义至上的观点渗透到人际关系中,如果学校和家长不能恰当地利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对青少年进行正面疏导,将不利于他们的健康成长.原因是中学生人格正处在塑造时期,对传统表现出较强的怀疑、批判态度.而我们的教育教学方式停留在理论分析和空喊口号上,容易引起学生的逆反排斥心理.加之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对学生划分等级,以分取人,漠视学生的尊严,造成了只是关注所谓的“问题孩子”,而大部分受教育者的心理健康得不到有效维护,这种情况势必影响我国素质教育的质量.一份北大精神卫生研究所提供的数据显示,我国17岁以下的未成年人约有3亿4千万,其中有各类学习、情绪、行为障碍者3000万人(保守估计),青少年行为问题的检出率为12.9,表现为忧郁症、恐怖症、焦虑症等.中小学生心理障碍患病率为21.6%至32,突出表现为人际关系、情绪稳定性和学习适应方面.[2]这一连串的数据向我们的教育敲响了警钟,提醒现在的教育者应关注学生心灵,评价一个学生应该对学生综合素质进行考察,不仅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关注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发展,还应该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健康的体魄、积极的情感体验、浓厚的学习兴趣、较强的审美能力等.


2如果忽略学生心理健康需求,心理健康教育无异于空谈,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了需要层次论,认为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这一理论认为人们只有在满足低一级的需要时才会有更高一级的需要.而在学校教育中学生最重要的需要是爱和尊重的需要,如果学生缺乏这两种需要,就很难有动力去为自己制定一个更高的目标,能够使学生感到被爱,被人理解的老师和普遍受到尊重的老师,有可能使学生渴望学习,并愿意为创造性和开放性的新观点承担风险.[3]如果仅仅是学校对学生进行生态化的心理健康干预显然是不够的,心理学家弗洛伊德也强调家庭对人的潜意识有重要的影响,家庭教育不当、家长的人格不健全都将严重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因此还必须改善学生的家庭环境,改变家长教育方式,提高家长的心理健康状况来对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积极的影响,以使学生感到家庭的爱和自己的归属位置.在学校教育中,有必要建立起一套学生心理健康需求评价体系,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必须先为所有的学生建立个人档案,详细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心理状况、家庭和社会背景、家族病史等情况,一旦该生被列入干预对象,这些都有利于心理健康工作者对症下药.[4]

3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重要的科学教育观念和思想,渗透在教育观、学生观和人才观之中,成为学校教育的内在要求,同时也将成为学生追求身心和谐、健康发展的内在需要.学校方面要加强对广大教师的培训和指导,给他们配发心理健康教育书籍,组织教师学习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及相关书籍,提高专业素养.同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要大力宣传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政府应投资专业人员培训、专业人员资格到专业人员的在职培训,建立起一套完整而严格的专业保障体系.此外,政府应立法保障儿童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权利,为中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提供有力的保障.以摆脱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化严重的现象.

我们应该转变现有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学校领导应当引导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以及教育教学方式的转变,由“知识本位”的教育观,逐渐转向“以人为本”的教育观,使他们在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重要性的同时,把心理健康教育自觉地渗透到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挖掘心理潜能、发展心理能力、塑造完美人格、促进良好适应、提高自我修养、维护心理健康”,[5]实现真正的育人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