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现代家庭教育的误区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14 浏览:130505

教育包括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三个方面.三个方面始终处于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互动状态,而家庭教育又是一种不同于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特殊"教育.它的作用不容忽视,正如福禄培尔在《人的教育》中所阐述的:“家庭生活在儿童生长的每个时期,不,在人的整个一生中,是无可比拟的重要的.”而天下的父母没有不想把孩子教育成才的,中国的父母对此的期盼似乎更甚,“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成语出自中国,“教育孩子必为之长计”记载在我国的史书中,中国有重视教育,尤其是家庭教育的优良传统.可随着时代的发展,现代的家庭教育却呈现出越来越多的矛盾和误区.

一、中国家庭教育误区

(一)教育观念的误区

一是孩子交给老人百分之百放心.有些家长认为把孩子托付给爷爷奶奶或者外公外婆就非常放心,首先,老人疼孙子,孩子不会挨冻受饿,这一点不用置疑.再者,老人有的是时间来看着孩子,也自然不会出事.但是,天下老人爱孙子,由于老人的偏爱和袒护,即是孩子犯了错误,也不给爸爸妈妈说.

二是孩子身体好就是最大健康.现在家庭大多是独生子女,在家长眼里,孩子身体好就是最大健康,也是全家人的幸福.每天给孩子补充大量营养,不断变换伙食花样,让孩子吃好长一个好身体,这些事家长都不厌其烦的做,可是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根本不关心.比如孩子脾气经常暴躁,不与家长说话;性格内向,不与小朋友们来往,这都是心理不健康的具体表现.

三是孩子爱好广泛,就是知识渊博.有些家长错误的认为爱好广泛,就是知识渊博,把孩子的业余学习看得很重,什么电子琴学习班,舞蹈培训班,书法研习班等等,逼着孩子学这学那,搞的孩子苦不堪言.古人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业余的东西,爱好是最大的天赋,只要有爱好,才能有学习的兴趣,才会有很大的成就,这一点是千万强加不得的.况且,多才多艺只是一个人博学的必要条件,而爱好广泛并不等于知识渊博.

四是孩子聪明智商好,自然素质高.好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聪明,肯定素质就高,特别是小孩子,会背几十首唐诗,会说几句英语,就认为孩子智力超常,是天才神童,一切都依着孩子,怕影响天才的成长.因此,忽视了品德教育,导致孩子缺乏文明礼貌,对长辈说话没大没小,顶撞父母是家常便饭,家里来了客人不主动打招呼,缺乏待人接物的基本交际常识,有些家庭连力所能及的生活劳动也不让孩子干.

(二)教育方式的误区

溺爱型、专制型、放任型.溺爱型就是想方设法满足孩子的一切需求,对孩子的行为没有明确要求.专制型就是“不打不成器”,一言堂.放任型就是放任自流、不闻不问,任其“自由发展”.

(三)教育内容的误区

主要表现为“三重三轻三多三少”:重智育,轻德育;重身体素质培养,轻心理素质培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关心智力因素多,关心非智力因素少;脑力劳动多,体力劳动少;为个人着想多,为社会着想少.反之亦然.

(四)目标误区

1、有的家长不管孩子的兴趣爱好、智力发展情况如何,就过早地实行“专业定向”培养.这样做对孩子造成了过重的心理压力,影响了身心健康,结果却欲速则不达.如:热衷于钢琴、电子琴考级,英语考级等.家长应根据孩子的自身条件,如兴趣爱好、智力水平、身体素质等,从实际出发,因势利导,进行适时、适度的培养.应该让孩子有自由活动的天地,发挥儿童天真烂漫的本性,这样才能收到应有的教育效果.

2、希望孩子成为自己的翻版:做父母的常常会期望孩子子承父业,而忘了孩子有自己独特的性格与气质.这些错误的期望往往妨碍了子女的自我发展.许多父母将自己没有实现的目标愿望,寄托在孩子身上,期望孩子能够实现,这往往使子女认为:爸妈爱我是因为我听话,为他们做事,而非真正的爱我.


(五)心理误区

一是攀比心理:有这种心理的家长,只看到别人的长处,忽略了自己孩子的优点,总是批评自己的孩子、表扬别人的孩子,或者反之.这非常容易使孩子产生自卑、嫉妒的不健康心理,养成孤僻性格,对人缺乏信任感.

二是补偿心理:有些父母或者因为自己小时候成长环境不好,对孩子有一种"补偿心理";或者是为了给孩子以后出人头地创造条件,也不管孩子有没有天赋、有没有兴趣,要求孩子从小就课余学英语、学钢琴、学绘画、学舞蹈,自己对这一切保持一种狂热的态度,要求孩子也保持一种狂热的态度.

三是理想心理:一种是自己年轻时的远大理想没有实现,就把希望全寄托给孩子;另一种是替孩子设计远大理想.但不管是哪一种,都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

四是放纵心理:对孩子的社会交往、兴趣、爱好、品行不闻不问.认为让孩子吃好、穿暖就行,教育是教师的责任.这些孩子由于得不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父母的亲情,出现了不良心态,养成了自私、孤僻、不合群、横行霸道等不良个性品质.

五是从严心理:蔑视孩子独立性,缺少平等交流,对孩子的教育缺少方法和耐心,依靠压力甚至暴力,从心智到精神,再到肉体,这是对孩子伤害最大的做法.

(六)引导误区

表现之一:由怜爱而包办.这类家长对孩子怀有怜爱之心,认为孩子再大也是孩子,所以从十月怀胎一直到长大成人,事事操心,事事包办.这类家长活得很辛苦,可除了培养孩子的依赖性以外,又有什么可取之处呢?其实,孩子很小时无任何心理和行为模式,此时的教育要容易得多.这就是良好习惯要从小培养的道理,因为此时的学习无痛苦.当孩子形成了一定理性思维以后,管束反而要渐渐放松,态度要更加和蔼,这样父母亲与子女之间的距离便会渐渐地缩短,以增加孩子对父母的敬爱.

表现之二:滥用物质刺激.采取这类教育方法的家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原来吃过很多苦,文化程度不高,特别指望孩子出人头地的家长;一种是家庭比较优裕,父母掌权,或下海经商,他们对孩子有求必应,不分青红皂白,以能满足孩子的要求为荣.凡是用孩子喜爱的东西催促孩子的人,只会让孩子觉得做事情是附加于奖励之上的东西,这是与教育孩子的初衷相违背的.当然,正确的奖励与惩罚应该是一种力量,那便是自尊心和荣誉感.如果你能使儿童爱好名誉,惧怕羞辱,这个原则就会发生作用.

表现之三:一味让孩子学习知识,却忽视更多重要的东西.知识决定命运,没错.但它不是唯一重要的东西.良好品行和健康个性,对孩子未来的幸福、成才也是至关重要的,甚至起决定性作用,千万不能疏忽.

表现之四:着重对孩子的智力培养,忽视了孩子性格和情感的培养.1、过度的称赞或是过度的批评:孩子需要父母的肯定,但是过度的赞赏会使孩子过高的估计自己的能力,少数孩子会因事事夸奖不把父母的话当回事.同样过多的批评会使孩子产生逆反心理.正确的鼓励不够,挫伤了孩子的自信心和创造力.2、过于重视孩子的外表:许多家长认为,孩子的穿着相貌是反映父母的一面镜子,因而过分重视子女的外表.实际上,家长应该更重视孩子的内心世界.3、忽视孩子的意见:许多家长希望自己说了算,在孩子表达自己的看法时,不是仔细地倾听,而是忙于打断并不予采纳.久而久之,使孩子认为他的看法并不重要,挫伤了孩子的自尊心.

表现之五:由"怕吃亏"而怂恿.有些家长出于"怕吃亏"的心理,认为自己的孩子是根"独苗苗",在碰到孩子与他人发生纠纷时,指责他人过多,检讨自己不够.有时甚至为了一点小纠纷大打出手.这种行为实际上是对孩子的错误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事实上,也使自己的孩子陷于孤立的状态.它比"溺爱型"更具攻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