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学科整合与

更新时间:2024-02-09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6443 浏览:120519

摘 要:随着新课程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和社会形势的变化,为了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和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笔者根据相关的理论和二十几年的教学实践进行探索,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不断的尝试.本文从中学政治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能性、措施及效果等方面加以论述.

关 键 词:政治学科;心理健康教育;整合

中图分类号:G63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026X(2012)12-0000-01

所谓“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是指教师将学科中的知识和心理健康教育巧妙的融合,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道德品质和心理品质.由于中学生正处于生长发育的高峰期,一方面由于生理和心理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体验和感受.另一方面,面对沉重的学习压力和开放的环境带来了各种刺激和诱惑,因此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让他们认识自己,悦纳自己,从而更好地适应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培养出心理健康又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型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1.教育改革的要求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化和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学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所重视,尤其是对正在从事政治教学的我们担负着重大的责任.只有把学生培养成具有健康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的人,才能为全面发展的人才提供良好的精神基础,从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


2.外部因素和内部因素的共同作用

中学生正处于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时期,由于面临新的学习环境,常常出现不适应的问题,如刚刚入学的新生,他们对于新的学习环境感到陌生,在学习感到力不从心,出现了学习不主动,情绪不稳定等一系列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学生谈了自己的感受,并对症下药,建立学习的信心,真正使他们成为了学习的管理者.

3、政治学科自身的特点决定

政治学科与其他学科相比,其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性更为紧密,政治学科具有教育性、指导性、现实性等特点.人教版的《思想品德》教材已由“教本”转为“学本”,这是陪伴青少年成长的教科书.世界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生活在书的世界中,意味着领略思维之美,享受财富,使自身变得更加高尚”,这也更加强调老师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二、中学心理健康教育与政治学科整合的可能性

(一)心理学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学科之一

心理学作为研究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科学,对一切社会实践领域都是必须的,因为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是人参加的,而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的调节下完成的,思想政治教育也不例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是人的思想现象,思想现象与心理现象密切相关,心理现象包括心理过程与个性两个方面的内容.心理过程由认识、情感和意志构成.思想现象就是个体通过思维得到的认识、个人观点、个性倾向性中的世界观、态度、信念等内容.从广义上说,人的思想只是心理现象的一个部分,属于心理现象的高层次.而且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必然与心理过程是同步的,同样经历着知、情、意、行的过程,思想政治教育要以心理过程的规律性为依据,只有研究把握好人的心理,才能做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为心理学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试验基地,增强了心理学的实用性

心理学的发展,离不开实践检验,通过实践,不断补充、完善自己的理论,而思想政治教育就是心理学的良好试验基地.在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心理学的运用是大量的.列宁的夫人克鲁普斯卡娅在《列宁是宣传家和鼓动家》一文中写道:“弗拉基米尔—伊里奇总是仔细地研究群众,等他总是根据听众注意的程度、问题、插话、发言来了解听众的情绪,善于迎合听众的兴趣,回答他们所不明了的问题,从而掌握着听众.”由此可见,列宁也是通过善于察知人们的心理特点进行宣传,发动工作的.现在在许多学校开展的心理咨询也是心理学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运用的重要体现.通过心理咨询活动,在学生中普及了心理健康基本知识,帮助学生正确处理学习、生活、交友等方面出现的心理问题,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素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心理咨询工作已日益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补充.实践证明,思想政治工作只有掌握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了解不同人在不同情况下的心理特征,才能看准问题,有的放矢地进行教育,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在学科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

制定符合学科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目标

教师要在课前科学地制定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以学科本身教学为主线,渗透心理健康教育为副线,深入挖掘教材中心理健康教育因素,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教学的轨道.心理学表明,学生对学习的目的和意义认识得越清楚、越深刻,学习的意志力就越强,就能自觉、自动地在学习中排除各种困难和不利因素,就能集中精力,达到聚精会神的学习状态.

营造课堂氛围、形成和谐课堂互动

积极和谐的课堂互动恰恰是保证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桥梁和保障.教师在课堂上要有意、无意地创设、和谐、健康向上的氛围.众多研究表明,课堂心理氛围对学生的学习活动影响较大,在良好的氛围的前提下,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潜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真正为学生用自己的行动来获取知识和情感奠定了基础,充分体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和鼓励,重视教学中学生情绪的调节,努力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心理氛围,从而达到了心理健康教育和学科中的真正渗透.

鼓励、表扬与实践融合

在学科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离不开表扬和鼓励措施的实施,课堂教学就是师生情感的互动场,学生的情感总是随着教师知识信息的传递、积极的激励和表扬而发生变化,它影响着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尝到成功的喜悦,给每一位学生一个平等竞争的机会,多给学生一些鼓励,让每个学生拥有一片自主发展的蓝天,让课堂上的每一位学生体验快乐与成功.学生存在个性差异,每个学生的心理因素不同,在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能力和程度上也存在个别差别,因此在教学中我通常采用的原则是“多一份表扬,少一份批评”.一次教学中,我让一个性格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他站起来一句话也不说,这时我向他说,“老师相信你会回答很完美,只要你能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你就是最棒的”,对他鼓励后,果然回答得很好,并赢得了同学们的掌声,从此在课堂上再也不是一个不爱回答问题的学生,通过鼓励,让他建立了学习的自信心.因此用激励、表扬和引导的方式对待学生,用发展的评价观去鼓励学生的点滴进步,让他们真正的感受到满足感.

在教学中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动手实践和思考,用心聆听,让学生感觉到知识通过自己的努力探索得到同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体验情感、感悟真理、升华知识.一次开感恩教育的主题班会时,我在学生中做了一个调查,在家里帮父母做过事情的同学只占班级总人数的75%,帮父母做饭的学生占总人数的35%,帮父母亲洗过脚的同学占总人数的8%.于是我要求,这次放检测回家为父母亲做力所能及的事情,至少每人做一件.后来经过调查发现他们都按期完成了“作业”.通过实践,就是想让他们明白理解、体贴父母,明白其中蕴含的哲理.只有将理论知识和实践相结合,才能达到和心理健康教育自然融合的目的,也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真正的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应有功效.

通过上述的三项措施,在课堂教学中,真正的做到了将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学生情感的激发得以实现,做到以情促知,以知促情,使情与知和谐对称发展,创设出课堂氛围,形成和谐的互动,通过鼓励、表扬等措施达到掌握知识,培养健康的情感目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