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事零售业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更新时间:2024-01-1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099 浏览:13061

摘 要 :2006年11月,俄罗斯联邦政府令规定:自200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外国人在零售业从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将逐步降至零,也就是说,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此项命令(以下简称为“零售禁令”)对在俄从事零售业的华商来讲无疑是一场“冰雨”,他们的损失可想而知.近年来,中俄贸易呈上升趋势,“零售禁令”的出台势必对中俄双边贸易产生一定的影响.中国政府应当及早采取应对措施,使中俄贸易更加蓬勃地发展.

关 键 词 :俄零售禁令;中俄贸易;中俄边境贸易

中图分类号:F125.55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0961(2008)05-0028-03

一、俄罗斯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原因及具体措施

(一)俄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原因

上世纪90年代初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社会处于动荡之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迫切需要便宜的商品,于是大批华商在中俄之间做起了民间贸易.然而,俄罗斯海关清关手续繁琐,关税混乱.为了鼓励进口,就要简化海关手续,俄罗斯海关委员会允许“清关”公司为货主进口业务.这些公司与海关官员联手,将整架飞机的货物以包裹托运的关税形式清关.后来,这种清关方式被推广到海运、铁路运输和汽车运输中,统称为“灰色清关”.“灰色清关”的确降低了华商进口货物的成本,同时,它避免了许多通关环节,使通关速度大大提高.但是,“灰色清关”造成了俄政府每年大量税收的流失和市场管理的混乱,这成为俄罗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一大障碍,也是俄罗斯此次出台新政策的主要原因.


(二)俄禁止外国人从事零售业的具体措施

在俄罗斯各地都有外国人从事着零售业.目前,在俄境内工作的外国公民中约有80%来自乌克兰、格鲁吉亚、塔吉克斯坦、白俄罗斯等独联体国家.为了应对当前零售市场的现状,能让更多的俄罗斯人进入到零售业中,2006年11月,俄政府令规定:从2007年1月1日起,禁止外国公民在俄罗斯从事酒类和药品贸易;自2007年4月1日至12月31日,外国人在零售业从业总人数中所占比例将逐步降至零,也就是说,完全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

二、俄政府出台此政策在国内引发争议

众所周知,俄罗斯是一个有着雄厚工业基础的大国.尽管在国家经济改革中,俄罗斯曾走过许多弯路,但是,毋庸置疑,它仍属世界大国行列.但是,俄罗斯的轻纺工业一直发展缓慢,须大量进口轻纺产品.而从欧美国家进口的商品十分昂贵,普通民众难以问津.近年来,随着中俄边贸秩序的规范,中国商品以其物美价廉、性价比高的优势逐渐占领了俄罗斯零售业市场.而今,俄罗斯政府出台政策禁止外国人在俄从事零售业,在俄罗斯国内也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俄罗斯限制外国人从事零售业法令实行一个月后,以前喧闹的俄罗斯各地市场显得极为冷清.零售市场上的食品等商品也大幅上涨,肉类和蔬菜涨幅尤高.退休人员和低收入人群反对赶走中国人.那些有中国人租赁摊位的小市场的主人们也持同样态度.在俄罗斯远东地区情况尤为严重:由于当地零售市场中大部分都是中国商人,他们的离开引发了当地居民对商品匮乏、物价上涨的巨大担忧,他们甚至因此掀起了抢购风潮.由于露天大市场的关闭,一些早已习惯定期去自家附近的中国大市场购物的俄罗斯居民,因为再也写不到便宜商品纷纷对此政策表示不满.

俄罗斯总统普京多次在讲话中强调:俄罗斯在吸引国外劳动力的同时应首先考虑本国人民的利益,应给予本国人民充分的就业机会,应把外国务工者吸引到本国劳动力相对短缺的领域.凡是在俄从事零售业的华商都深有感触,每天在露天大市场卖货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付出很多的艰辛,因此,很多俄罗斯人并不十分愿意从事这个职业.自从2007年1月15日俄罗斯所有零售市场开始清理外国商人以来,很多市场变得空空荡荡,一片萧条.俄罗斯商人并没有迅速填补外国商人空下来的位置,俄罗斯市场上闲置的摊位非常多.登记寻找售货员岗位的人数远远满足不了消费品市场售货员岗位的需求,而已经登记求职的大多数人还有工资高、工作时间短的要求.商品供不应求,物价不断上涨,不但给居民生活带来不便,威胁社会稳定,也给市场管理部门造成很大损失.

三、俄罗斯“零售禁令”对中俄贸易的影响

中俄双边贸易一直都受到两国政府的重视.2006年3月21日,主席与普京总统共同签署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和俄罗斯联邦联合声明》中再次提出,要在2010年努力使双边贸易额达到600亿~800亿美元.在两国政府的推动下,中俄贸易近几年发展迅速.2007年,中俄贸易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双边贸易额达到481.65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44.3%,再创历史新高,中国成为俄罗斯第三大贸易伙伴.但俄罗斯此次“零售禁令”对中俄贸易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一)中国赴俄经商人员减少,边境小额贸易增势回落

由于大批华商的离去,俄罗斯零售市场开始出现萧条,两国的边境贸易额大大下降,从事边境贸易的人数、交易数量急剧减少.以黑龙江省为例,作为对俄出口的大省,在俄罗斯“零售禁令”实施后很长一段时间内,该省各口岸的量出现了急剧下降的反常情况.其中,占对俄出口份额比重较大的服装、鞋帽、纺织品受到的影响最大.据黑龙江省黑河口岸统计,2007年以来,中国赴俄经商人员大幅度减少.黑龙江省边境小额贸易2007年虽然保持了增长势头,但增势明显回落,进出口增幅较上年回落10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回落21.4个百分点.

受“零售禁令”的影响,吉林省2007年上半年,除4月对俄出口4702万美元,较3月略有增长外,5月、6月出口均呈下降趋势.其中5月对俄出口3514万美元,环比下降25.3%;6月对俄出口1587万美元,环比下降54.8%.

在俄罗斯的远东地区,常年同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滨海边疆区的边境贸易额比过去下降了四成.正因为如此,俄罗斯消费品市场上的日用消费品大幅上涨.

(二)俄罗斯零售市场数量的减少使在俄华商从事零售业的空间缩小

目前,俄罗斯市场的数量已经减少了2/3,而超市的数量几乎增加了2/3.《俄罗斯商报》称,俄罗斯露天市场所占市场比重将从2006年的43%降到2010年的15%.根据复兴资本银行的预测,2006年俄罗斯零售贸易额位居世界第八位,到2010年将跃居世界第四位和欧洲第一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中国.2007年11月,俄罗斯的零售贸易额首次超过1万亿卢布,零售贸易额和消费需求的增长达到15.6%.这说明,俄罗斯零售业在不断大幅上涨,而政府正慢慢减少露天市场的比重,增加超市和食品店的份额.在俄华商从事零售业的空间被一点点挤压.

笔者认为,这次“零售禁令”的实施除了影响中俄贸易额以外,还有可能降低华商赴俄从事零售业的信心.如果俄政府不出台相应的措施来解决此问题,今后在俄从事商品零售的华商会大量减少,而零售额的减少会影响中俄两国贸易的正常发展.

四、针对俄政府的“零售禁令”应采取的对策

“零售禁令”公布之初,很多中国商人误认为此项政府令是针对在俄经商的中国人,实际上,并非如此,其主要目的是为了保护国内劳动力市场,促进本国中小企业的发展.新政策只是针对零售业而言,并不限制外国人从事批发业务,今后在俄的外国人仍然可以从事商品批发的工作,并可以雇用当地俄罗斯人当售货员.

面对“零售禁令”我们应该采取哪些有效应对措施呢

首先,在俄华商必须有合法的身份.此次俄罗斯政府的整治行动对在俄从事零售业的中国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俄罗斯,没有移民局颁发的劳动打工卡,就没有合法的劳动权利,而办一份打工卡大约需要3000美元,许多在远东地区经商的中国人并没有打工卡.而对于已经了合法手续的华商来说,这项法令并没有给其造成很大的损失.因此,今后凡是到俄罗斯经营的商人必须取得俄政府颁发的许可证,获得合法经营的资格.

第二,要认清形势,调整经营模式.此前,大多数四川商人都选择在露天市场进行商品销售,现在俄罗斯禁止外国商人在露天市场销售商品后,他们为了继续在俄从事零售业,纷纷去营业执照,或在俄注册公司.这说明,今后,俄罗斯会像中国一样,给个体商铺发执照,统一管理,统一税收.在俄中国商人应当成立自己的公司,进行合法的生产和经营.

第三,要拓展思路,创立自己的品牌.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正是中国政府不断整顿市场、规范市场的结果.同时,在中国出现了很多自主创新的品牌,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好评.随着中俄贸易的规范化,两国的经贸合作将逐渐建立在新的合作模式基础之上.在俄华商也应该改变经营模式,或者直接在俄罗斯注册办厂,走正规化经营道路.应该有更多的创新,有更多自己的品牌,这样即使再出现类似的变故,也依然可以在俄市场上站稳脚跟.

最后,要提高自身素质,自我完善.随着中俄商贸规模的不断扩大,对投资合作者的综合素质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这需要大量有专业知识并了解俄罗斯文化生活的人才,还需要熟悉俄罗斯当地法律法规和商贸体制的人才,这样才能适应市场的多种变化.目前在俄罗斯从事种植业的中方劳务人员整体素质不高,从事零售业的商人素质比劳务人员稍好些,但他们缺少俄罗斯国情和相关法律方面的知识.因此,笔者建议,今后凡是到俄罗斯从事经营活动的劳务人员或商人都应该在国内上好俄罗斯国情课.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

2007年中俄贸易喜获丰收,2008年又是较为关键的一年.中国企业要认清这种发展的大趋势并适应俄罗斯国内市场的变化,适时调整自己的发展战略,从俄方的政策调整中捕捉新的发展机遇.

责任编辑:张 梅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