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视角下金融市场业务的

更新时间:2024-01-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1780 浏览:96146

内容提要: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现已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从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从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商业银行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理应发挥着主导作用.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视角,结合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实际情况,从政策制定、机构建设市场发展和产品创新等多层面,对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的机遇和商业银行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同时就如何抓住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契机,不断提升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加快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出了一些初步建议.

关 键 词 :国际金融中心 商业银行 金融市场 业务发展

图分类号:F8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6-1770(2011)03-040-05

2009年3月份国务院审议并原则通过的关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提出到2020年将上海基本建成与中国经济实力和人民币国际地位相适应的国际金融中心.这是首次以国务院文件的形式,明确了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国家战略定位,对于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建设有着里程碑的历史意义.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给在沪商业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带来了难得的历史机遇,当然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一、国际金融中心与银行金融市场业务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核心任务是金融市场体系建设,从其外延来看,上海要成为金融机构集聚的中心,形成以具有国际竞争力和行业影响力的金融机构为主体、各类金融机构共同发展的金融机构体系,核心在于提高上海金融机构的竞争力;从其内涵来看,是上海各类金融市场广度和深度的不断延伸,形成国内外投资者共同参与、国际化程度较高,交易、定价和信息功能齐备的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核心在于掌握金融产品特别是人民币产品的定价权.

商业银行是我国金融机构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金融市场的参与主体,在我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和金融市场发展过程中发挥着主导作用.欧美金融市场的发展经验表明,随着金融管制的放松和交易成本的降低,商业银行依靠存款来发放贷款的固有盈利模式开始逐渐弱化,传统存贷款产品不断受到公司股票、私人养老金、共同基金、私人信托投资和私人人寿保险等新产品的挑战.近几年,随着金融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金融市场业务在银行的规模、收入贡献稳步提升,金融市场业务部门从传统的部门日益成为各大银行的资金营运平台、资产负债管理平台、金融产品创新平台和新的利润创造中心.

二、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新机遇

(一)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政策机遇

国务院正式批复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之后,上海市政府随即成立了上海市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领导小组,有力保障了上海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领导,同时连续下发《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国务院关于推进加快上海发展现代怎么写作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府发[2009]25号)(简称“沪府09年25号文”)、《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上海市集聚金融资源加强金融怎么写作促进金融业发展的若干规定》(沪府发[2009]40号)等一系列通知和规定,上海市人代委员会也于2009年6月通过了《上海市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条例》,在地方立法层面上形成上海推进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纲领性文件.纵观上海市政府推出的各项政策,金融市场体系建设是今后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围绕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在上海金融机构发展和金融产品创新的“先行先试”给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提供了广阔的政策空间.

(二)金融市场业务拓展的市场机遇

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任务是,不断拓展金融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形成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的金融市场体系.根据上海市政府的工作计划,今后将争取在上海建立全国票据集中交换中心、信贷转让市场、信托资产转让等市场;在债券市场方面,计划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上海证券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促进银行间债券市场与交易所债券市场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登记托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在期货市场考虑引入合格机构投资者等一些安排.这些金融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完善,金融市场交易规模的上升,都给商业银行参与金融市场体系建设和金融交易,进一步拓展金融市场业务广度和深度带来了诸多市场机遇.

(三)金融市场机构建设的发展机遇

完善金融机构建设,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金融企业,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组织保障.同时,随着CEPA和ECFA相继签订,香港和上海两地“金融中心”的职责分工更趋清晰,沪、港、台两岸三地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也为加强两岸三地金融市场业务合作奠定了基础.按照上海市政府的工作要求,将进一步支持商业银行的发展和开放,加快资产管理公司、货币经纪公司等新金融机构的发展,积极推进金融经营综合试点和地方国有控股公司改革和试点工作.这些举措的实施,在进一步推动商业银行改革发展的同时,也为进一步完善金融市场业务组织建设创造了条件和机遇.

(四)金融市场产品创新的历史机遇

金融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内容,金融产品创新特别是人民币产品创新是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落脚点.今后上海将大力发展各类债券产品,包括扩大企业(公司)债发行规模,大力发展资产支持债券,开展项目收益债券试点,推进外币债券和其他债券品种的创新和发展;稳步发展金融衍生产品,将完善上海银行间同业拆放利率( Shibor )的基准利率功能,积极培育以其为定价基准的各类衍生产品,逐步推出国债期货、外汇期货、股指期权、外汇期权、利率期权、黄金 ETF 等金融衍生产品.上海陆续推出的各类金融产品创新给在沪银行特别是上海本地法人银行在第一时间参与前期产品设计与开发,丰富和积累产品创新的经验,不断提高金融产品定价能力和创新能力创造了良好的历史机遇.

三、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面临的新挑战

(一)宏观经济新环境的影响

美国金融危机过后,国际经济环境显著变化,主要表现为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全球化的趋势有所减缓(De-globalization),国际贸易保护主义重新抬头,金融市场波动和短期资金跨国流动加剧,各国围绕各自利益在全球能源、贸易平衡和气候变暖等问题的摩擦和冲突日益激烈,同时世界经济原有增长模式难以为继,发展格局面临深度调整,以绿色、低碳为特征的新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产业升级步伐加快.从国内环境来看,经过多年发展,我国人均GDP达到了3000美元的中等水平,但经济结构不合理的深层次矛盾长期积累,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日益显现,突出表现在需求结构失衡、供给结构不协调、要素利用效率低下、环境损害大、空间布局不够合理等方面,解决这些深层次矛盾的根本举措为加快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和推进收入分配体制的改革.面对当前复杂的国内外宏观经济环境和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商业银行如何顺应经济发展的规律,在我国新一轮经济增长的过程中抢占先机,成为下阶段商业银行发展过程中所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金融监管新政策的制约

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主要发达国家金融监管部门都对原有金融市场体系和金融监管进行了深入反思和改革,总的趋势是金融监管重新严格(Re-regulation)和金融机构去杠杆化(De-leverage).今年7月份,美国国会通过了被认为是“大萧条”以来最严厉的金融改革法案,目的在于防范原先金融企业“大而不倒”状况和遏制金融机构过度投机行为.9月份,欧盟成员国财政部长通过泛欧金融监管改革法案,决定新设立4个机构,打破成员国各自为政的现行监管格局,建立起一套全新的泛欧金融监管体系.同月,各国央行行长和监管当局负责人会议(GHOS meeting)就资本监管改革一些关键问题达成了共识(巴塞尔III),各国金融机构面临更为严厉的资本监管和补充机制.从我国金融监管的变化趋势来看,央行近期提出将宏观审慎管理纳入我国宏观调控及金融稳定的政策工具组合,实现宏观审慎管理与微观审慎监管的有效协调和补充.银监会提出建立以资本和风险管理为核心的长效机制,构建有中国特色的银行业风险监管框架.对于商业银行来说,金融市场业务因其涵盖主权风险、市场风险、信用风险及操作风险等各个领域,监管环境的变化,面临着金融监管的全覆盖和纵深化,对商业银行的人员、系统、流程和制度都是极大的挑战,考验着新形势下银行全面风险管理能力和业务综合管理能力.

(三)经营模式和资本补充的约束

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大多仍是以存贷款利差的盈利模式,利差收入约占银行收入来源90%,近几年的信贷猛增,无疑又给商业银行经营模式的转变,寻求利润来源的多元化泼了一把冷水,同时银行的核心资本也急需进一步补充.具体表现为:一是市场定位不清,经营模式同质化严重.这是我国银行业长期存在的一个问题,改变这一现状关键是管理层应顺势而为,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形势和金融改革方向,重新调整银行的经营策略和战略布局,进一步明确行业分工,细化市场定位,形成各自竞争优势和核心竞争力.二是对金融市场业务重视程度不高.我国金融改革时间较短,银行的高管层大多缺乏对金融市场业务的知识和实际经验,从而在制定经营计划中侧重传统对公业务和对私业务,无论是考核激励还是资源投入上对金融市场部门的重视程度不够.比如在风险资产限额分配上,分配限额不足;在授信审批上,基本延续贷款业务审批授信的做法,缺少针对信用类债券投资的审批规范.三是信贷规模大幅扩张,银行资本急需补充新机制.这几年信贷规模大量扩张,大多银行的资本消耗殆尽,以权益积累为主的资本补充方式已远远满足不了银行资产不断扩张的需要,而其他资本补充的途径又受到种种限制.规模扩张和资本约束给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带来的直接影响是拨付资金波动较大,资本占用型资金业务额度受限较明显,影响了银行资产配置效率和效益,客观上制约了银行金融市场业务的快速发展.


(四)金融专业人才的约束

国际公认的金融人才技能包括“硬技能”、“软技能”和“国际视野”三个层面,“硬技能”包括数据分析、技术协作、定量分析、行业相关软件应用或者市场工具等方面的能力;“软技能”则包括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努力、勤奋、动力、职业道德、沟通和领导力;“国际视野”包括外语、文化才能、外交敏感性、从世界上一个地区到另一个地区的转化适应能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最缺的是拥有国际视野、熟悉国际金融市场运作的高级金融专业人才,银行从业人员存在着“硬技能”不够硬,“软技能”不够足,“国际视野”不够宽的现象,这也逐渐成为制约银行金融市场业务长远发展的深层次因素.

四、加快商业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发展的初步建议

(一)以银行业改革创新为契机,不断提升金融市场业务竞争力

1.完善金融市场业务组织管理机制

传统的金融市场业务管理模式有利于强化银行对金融市场业务的全面风险控制,但在业务发展过程中,在投资决策、考核激励、人才培养方面也暴露出一些缺点,甚至错失了一些业务发展良机.而对银行金融市场业务引入集中化、专业化的管理模式值得借鉴,实践证明部分商业银行(如兴业银行)成立独立持牌的资金营运中心试点已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此建议抓住浦东综合配套改革和加快金融机构改革的契机,引导条件成熟的银行在浦东注册成立独立持牌的资金营运中心,在履行银行资金营运职能和相应风险管理职责的前提下,适当扩大金融市场业务部门的权限,加快金融市场业务的发展.在业务发展初期,政府有关部门可以在税收、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与扶持.而在未来业务不断发展壮大时期,也可以借鉴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模式,在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基础上成立专业化的资产管理公司(公司化),成为上海金融机构综合改革发展试点之一.

2.完善激励考核和人才培养机制

商业银行之间的竞争最重要的是人才的竞争,而金融市场业务是又商业银行的高端业务领域,更需要建立和培养一支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金融市场业务部门应该成为培养既具有国际视野,又精通本国金融市场业务运行的当代银行家成长和成才的摇篮.为此,一是要进一步完善人才培养机制,制定合理的选拔机制和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业务一线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二是要加强相应人才配套建设,加强专业培训和职业引导,引进和培养金融工程、数量定价等高端专业人才,增强金融市场的产品定价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同时也可引入首席经济学家、首席交易员等专业概念,进一步扩大商业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中话语权和影响力;三是要加强银行基础人才的培养,不断壮大既熟悉创新型金融产品运行机制、又能准确把握客户有效需求的基础人才队伍,在这方面也需要监管部门给予支持;四是要加强同业合作和国际交流,增强银行员工的全局意识和国际视野.

(二)以“两岸三地”金融合作为契机,加强沪港台金融市场业务合作

近年来,随着CEPA和ECFA相继签订,沪、港、台两岸三地经济金融联系日益密切,这就为加强两岸三地金融市场业务合作,实现沪港台金融市场对接创造了前提条件.就现阶段经济发展情况,具体建议有:

1.稳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

一是支持和鼓励在沪法人银行到香港和台湾设立分支机构,进一步推进银行业对外开放步伐;二是逐步扩大港台银行在沪设立分支机构的范围,推进沪港台银行在金融市场业务、人员培训、系统建设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三是逐步扩大港台金融机构参与上海金融市场的比例和规模.

2.开展债券市场的互容互通

一是,支持在沪法人银行到香港和台湾金融市场发行人民币债券,以拓展融资渠道,降低融资成本,条件成熟时,还可通过港台金融机构逐渐进入港、台金融市场,拓展资金投向,分散投资风险.二是,借助近期央行允许境外人民币清算行等三类机构运用人民币资金投资银行间债券的市场机遇,为港台金融机构开展人民币债券投资做好写作技巧及投资顾问怎么写作.三是,进一步推动债券市场国际化,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鼓励港台金融机构在境内发行外币债券甚至人民币债券.

3.开展外汇市场的稳步对接

一是逐步扩大外汇交易市场的交易主体范围、交易币种和交易业务种类,逐步吸纳港台金融机构参加交易.二是建立沪港台外汇市场联系网络,推进人民币与港币、人民币与新台币挂钩的交易产品开发,形成统一的报价系统和统一的外汇市场操作体系.

4.推进离岸人民币业务合作

一是可允许港台居民开立人民币离岸账户,同时也允许在沪港资、台资企业在上海试点银行开立港币、新台币离岸账户.稳步推进资本项目在港台地区局部可兑换并逐步实现人民币可自由兑换,推进人民币区域化进程.二是推动沪港台银行开展人民币离岸金融业务,鼓励上海试办离岸业务的商业银行试点开办NDF、NDO等创新金融业务.

(三)支持上海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调整,不断优化金融市场业务结构

1.加大对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支持力度

要优先支持符合上海地区产业政策的现代怎么写作业和先进制造业企业发债,引导金融资源向优势产业特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等重点产业领域倾斜,比如在投资银行业务中可重点选择这些行业.

2.继续加强理财产品创设力度

理财业务是现代金融怎么写作的一项极为重要的内容,发展理财业务既是满足社会日益增长的财富管理客观需要,也是银行不断优化业务结构,提高金融怎么写作水平和能力的迫切需求.应继续鼓励银行理财产品的创设,在进一步规范理财产品市场秩序基础上,稳步拓宽银行理财产品投资范围,以逐渐提高理财产品创设的能力和水平,不断满足居民和企业资产、负债管理需求.另外,建议监管部门进一步加强对理财投资者的教育和引导,推动理财业务从需求、供给两个角度良性互动发展.

3.加强中小企业金融怎么写作

在沪法人银行应该利用怎么写作中小企业领域的经验和优势,在中小企业金融市场创新怎么写作方面寻求突破.具体做法包括:为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发行提供承销怎么写作;以中小企业贷款为资产池开展中小企业信贷资产证券化;逐渐培育和发展符合中国国情的高收益债券市场,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民间投资;为中小企业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创设CDS(信用违约互换)等.

(四)进一步理顺发展机制,加快债券市场发展

1.逐步打通债券市场交易机制

目前政策只规定上市银行在银监会核准后可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但银行间、交易所两个市场打通是大势所趋,可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扩大在沪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业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的范围,从而进一步确立合理的债券定价机制,增强债券市场流动性,提高市场效率,促进银行间债市与交易所债市在投资者、交易品种、登记托管等方面的互联互通.

2.推进债券市场产品创新

在充分调研和论证的基础上,可以考虑在上海进行外币债券、项目收益债券、市政债券等债券品种的先行先试;借鉴国外成熟市场经验,结合我国国情研究探讨包括通货膨胀指数债券、剥离债券等在内的债券品种创新的可行性方案;在资产证券化前期试点基础上,总结国际金融危机经验教训,推动在沪银行特别是法人银行稳步开展信贷资产证券化;稳步推进国债期货、信用违约互换等衍生工具开发,进一步丰富债券市场交易品种和风险对冲工具.

3.大力发展上海地区信用评级机构

信用评级机构是债券市场的“裁判员”,是债券市场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利用建设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的契机,通过一系列扶持政策,促进上海地区评级机构进一步做大做强,创新收费模式,为债券市场投资人提供优质评级怎么写作,充分发挥评级公司在我国债券市场中的公共基础设施作用.

(五)进一步完善基准利率曲线,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Shibor作为以上海这个金融中心城市命名的市场基准利率,应在利率市场化进程及上海“两个中心”建设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

1.进一步完善Shibor体系建设

一是鼓励在沪法人银行加强以Shibor为基准的金融产品创新,推出以Shibor为基准的基础产品、衍生品(包括理财产品),不断扩大交易规模,提高Shibor的影响力;二是完善企业信用债券、金融机构信用债券等信用产品市场化定价机制,加强与Shibor的定价关联度,逐步建立以Shibor为基准的市场化定价机制和市场利率体系.

2.逐步放开票据贴现利率下限控制

当前票据市场利率走势基本贴近Shibor,票据市场呈准市场化状态.可以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为契机,在上海地区试点放开票据贴现利率的再贴现利率下限控制,全面以Shibor为基准进行定价,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

(六)加快黄金市场发展,进一步推动黄金业务创新

1.扩大银行黄金业务的广度和深度

一是逐步扩大从事黄金期货业务银行的范围,允许更多银行尤其是在沪法人银行从事黄金期货业务,丰富银行黄金业务风险管理工具.二是逐步扩大黄金进口银行业务范围,结合产业和市场发展需要,逐步开展黄金寄售、黄金租赁、黄金同业拆借、黄金远期和黄金期权业务,丰富银行黄金业务的品种和范围.

2.加快黄金市场产品创新

一是研究探讨推出黄金支持债券,研究与金矿企业合作发行黄金支持债券,或者单独作为发行主体发行黄金支持债券;二是研究设计以上海黄金交易所黄金为基准的黄金ETF产品,鼓励和引导在沪法人银行开展黄金ETF投资;三是在黄金进口业务银行范围逐步扩大的基础上,鼓励在沪法人银行加强境内外黄金市场挂钩产品的创设.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