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金融稳定与金融效率

更新时间:2024-03-20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6942 浏览:71426

摘 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化,金融全球化和金融自由化也得到快速发展并在世界范围内迅速扩张.而且,由金融自由化推动的金融市场全球化使全球金融市场的依赖性和相关性日益明显和密切,而金融资本全球化和金融市场全球化又成为转轨国家进一步推行金融自由化、推进金融制度变迁、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金融体系的重要推动因素.以此为背景,本文探讨经济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与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问题.

关 键 词 :转轨国家;金融制度变迁;金融稳定;金融效率

中图分类号:F830.3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08)11-0125-04

转轨国家的经济转轨和制度变迁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一道靓丽风景.在这一进程中,中国和俄罗斯等转轨国家采取不同的转轨方式,纷纷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与此相适应,这些转轨国家在金融领域也以不同的方式启动金融改革.而且,随着金融全球化的扩展和金融改革的不断深化,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不同效应日益显现.

一、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的方式与特点

经济转轨的路径安排主要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渐进的,一种是激进的.从转轨国家制度变迁的实践看,往往是将两种转轨方式结合起来使用.以中国为代表的转轨国家,其总体路径选择呈现为渐进式的发展轨迹,但在局部环节或者某一阶段则采取激进的路径安排;俄罗斯等转轨国家在转轨的前一阶段总体路径选择为激进安排,但在局部环节采取渐进方式,在转轨的后一阶段则转为有步骤、分阶段的渐进式路径安排,也在局部环节再次启动激进的制度安排.中国和俄罗斯在金融领域也相应采取了渐进与激进的方式启动改革.尽管改革的路径选择有较大差异,但中俄两国金融改革具有共性,即总体上都是在政府参与和推动下进行改革.所不同的是,中国金融体制的框架是经过多年有步骤、分阶段的试点及相应的改革才得以确立的.但由于渐进式的金融体制改革,形成了新旧两种体制长期并存的局面,导致旧体制的弊端无法迅速根除,新体制的优势也难以充分发挥,致使金融业的改革相对滞后.因而金融体制改革实际上还没有从根本上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虽然中国已经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银行和非银行金融体制――既有国有独资的商业银行,也有由国有控股或国有法人单位共同组建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还有国有性质的非银行金融机构,以及完全民营或民营控股性质的金融机构和少量的外资金融企业,但中国大量存在的是以国有控股为主体的金融机构,国家仍然在银行领域占据主导地位.

俄罗斯改革之初就对金融体制实施大规模、快速的整体转换,直接触动原有的利益格局,并在较短时间内摆脱了旧体制的束缚,迅速建立起适应市场化需要的新的金融体制.而且,为加快金融改革进程,俄政府实施金融自由化政策,即实行全面的银行活动自由化、金融业务自由化、金融自由化、行业进入自由化,从而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搭建起发达市场经济国家金融制度所具有的框架.以银行为例,俄罗斯已基本建立了产权明晰、责权明确、所有制主体多元化并共同发展的银行体系,新的银行金融机构的框架得以确立.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不仅建立了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私人独资商业银行以及国有与私有相互参股的混合银行,而且还出现了许多外国独资银行和由外资参股的合资银行.与此同时,银行的股份制、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的经营机制也建立起来.

从以上所述可见,中俄金融体制转换的方式与特点各不相同,这两种不同转轨路径下的制度安排,对金融稳定和金融效率的影响是不同的.

二、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与金融稳定

1.金融改革与金融业的运行:两种不同的结果

中国20多年稳健的金融改革,成功地实现了对金融的控制,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经济和社会的稳定,为中国总体经济体制改革目标的实现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国内著名学者的研究表明,“中国的金融结构仍然是一种政府直接控制和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体制”[1].这种双轨运行的金融体制却在很大程度上保证了我国金融企业和金融市场的稳定安全运行.因为渐进式的金融改革与开放政策,能够有效地控制国内金融市场化、商业化、国际化的次序和运行的步伐,从而一方面能够在很大程度上避免全面开放所招致的金融全球化浪潮的冲击;另一方面,政府的有效控制为实体经济提供了有效的投融资支持并保持了强劲的经济增长.在中国,国有金融相似度检测控制着庞大的金融资产,从而形成了较为发达的银行信贷市场,如中国银行资产占GDP的比重为121%,提供了近80%的间接融资[2].另外,这种金融制度安排所形成的金融支持对经济增长也贡献颇多,而且,国内经济稳定增长的态势也在一定程度上抵消或掩盖了金融的不利影响,如金融的脆弱性和不断增大的金融风险等.

俄罗斯由于过早地实行了金融对外开放,且国内金融改革和金融对外开放几乎同步进行,致使金融改革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受外部因素的支配和影响.不仅如此,为实现激进自由化的金融改革,扩大金融的对外开放,俄政府和银行放弃了大量金融控制权:大大降低金融机构准入的限制;减少政府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允许国内外投资者和国际投机资本频繁在股票和国债市场进行投机活动;允许卢布自由兑换.俄政府试图通过这种还权于市场的金融制度安排,达到构建市场化、自由化的金融运行环境,提高金融效率,为实体经济提供多样化的融资渠道之目的.但俄罗斯的这种金融制度安排却造就了一个抗风险能力弱的金融体系.一是由于国内金融系统发育程度较低,而开放程度却很高,使国际资本在俄金融市场拥有举足轻重的影响力;二是银行信贷体系较强的自主性和盲目的逐利性不能有效怎么写作于实体经济;三是有价证券市场虽然能够吸引来自国内外的资金,但却很少投向实体经济,严重弱化了对实体经济的金融支持;四是金融自由化改革为国内资本的大量外逃提供了条件.总的来看,俄罗斯的这种金融制度安排,不但难以为经济转轨提供稳定的金融制度环境,反而客观上破坏了金融秩序的健康运行;不但没有通过制度安排来弥补先天金融体系自组织运行不足的缺陷,促进经济增长并进一步为改革提供稳定的经济基础,反而带来了转轨初期多年的经济衰退和金融市场的剧烈波动.俄罗斯1998年的金融危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俄过早地开放金融市场和疏于对金融自由化的干预和控制,致使金融市场急速发展,短期资本大量进出,金融资产泡沫性膨胀.这种金融制度安排不仅没有带来经济的复苏,反而导致俄国内经济在一个时期内大幅度衰退,如1992―1998年俄GDP均为负增长,仅在1997年有微弱的0.9%的增长.

2.金融改革与金融稳定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企业(除外资及合资企业)的发展主要是依靠银行融资来推进的.即使是在世纪之交,国有企业固定资产的60%、流动资金的90%均来自银行贷款.进入新世纪以来,以银行相似度检测为主导的金融制度安排,依然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占据绝对优势.因此,国有商业银行在资金配置方面的绩效是较为显著的,这避免了像俄罗斯等一些转轨国家那样因企业缺乏资金供应而招致经济停滞和社会矛盾激化的局面.随着金融商业化改革步伐的加快,市场性融资会逐渐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资金来源渠道,国有银行的非市场性融资的比重会大大减少.但转轨经济的特殊性要求国家加强一定的金融控制,这对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和保证国家的经济安全以支持转轨经济顺利进行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在银行体制转轨进程中,俄罗斯迅速建立起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商业银行体系,国家对银行业的垄断已基本被打破,大部分商业银行都成为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尤其是外资银行在俄银行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其资本占俄银行业资本的比重在金融危机前就已经超过1/4.目前,俄绝大多数企业已经基本实现了完全面向市场的私有化改造,因而企业的融资需求只能通过市场渠道和自有资本积累.除了极少数企业依靠国家商业银行为其发展提供资金外,其余企业基本失去了国家提供融资的保障.为了解决企业的融资保障问题,私人金融机构和私有化的企业相互融合组建了金融工业集团,或者是原国有企业经私有化改造后依靠其自身的资产组建了隶属企业的商业银行.这些商业银行的贷款主要是满集团的资金需求.但在俄社会经济不稳定时期,商业银行往往将资金投到能够带来较高盈利的安全性高的国家有价证券市场,更加倾向于从事能带来丰厚利润的金融投机,而很少愿意对企业投资,从而使本来就运作艰难的实体经济部门濒临破产的边缘.

总的来看,俄罗斯银行体系对实体经济投资大大减弱,远远低于企业对银行贷款的需求,而政府又没有足够的资金,实体经济部门单靠市场融资渠道和自身的资金积累已远远不能满足投资需求,更何况这条融资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被堵塞,因而金融自由化非但没有保证俄社会经济发展的稳定,反而为其经济增长和社会经济稳定增加了动荡的因素.

以上分析表明,转轨国家的经济增长往往与银行体系的不稳定发展相伴而生.这种不稳定可能来自于实体部门和银行体系本身之间的不平衡发展.对银行体系自身而言,主要是自有资金和风险资本之间的不协调发展;对于实体部门来说,则主要是作为借款人的企业收入和还款之间的不协调发展.正是转轨国家存在的这种多重不协调,导致金融机构出现了超过自身风险管理能力的信用投放,使银行积累了大量的不良贷款.虽然大部分不良贷款是由于信贷的非市场化投放等历史原因造成的,但也有一部分是市场化投放造成的.随着银行约束机制的不断完善,信贷市场化投放会占据主导地位,银行信贷和经济增长之间的良性互动必然会使银行的不良贷款比重越来越小.

三、转轨国家金融体制转换与金融效率

20世纪90年代初期,中俄等转轨国家相继进行金融体制改革,调整金融所有权关系.这些转轨国家金融改革总的方向是对的,但绩效却不相同,这是因为选择了不同的金融体制改革路径,采取了不同的金融所有权调整战略.

转轨初期,中国在增量调整的同时依然没有放弃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地位.通过国有金融控股实现国家的各项经济金融目标,以维持金融体系的稳定,减少金融系统风险和提高金融运行效率,弥补金融监管和调控以及金融机构自组织运行机制的不足,实融为实体经济怎么写作的宗旨.中国期望通过国有控股来弥补不成熟的金融监管和货币调控体系的不足,加上国家强有力的信誉担保,保证了对多年来高经济增长源源不断的资金支持.因此,中国在保持金融总量适度稳定增长的同时,改善金融结构,提高经济金融的效率,应该是今后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重点.

与中国相反,俄罗斯在金融领域通过彻底的存量改革在很大程度上放弃了国家对金融资源的控制地位,最大限度地减少对金融机构所有制形式和金融业务的限制,新旧金融制度并存的局面在较短时间内基本上被革除,私人所有制和混合所有制为主导的新型金融制度在较短时间相继建立起来.特别是金融危机后,俄罗斯对金融相似度检测机构进行重组,加强了对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的监管,强化国家对金融的控制地位,有力地发挥国家的作用.在不违背银行资本民营化的前提下,加大国有股份在部分银行中的比重,并规定银行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俄最大的银行保持绝对控股地位.而且,为了使银行脱困和保持银行业的稳定,俄银行为一些商业银行提供了大量贷款或其他融资怎么写作,使国有资本的股份在银行体系中的比重大幅增加,从1999年1月的不足6%增加到2002年4月的21%[3].从而大大增强了俄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和抵御风险的能力,稳定了银行业,并对俄实体经济的复苏提供了一定的金融支持.近些年,俄罗斯银行的经营状况明显好转,在对实体经济贷款大幅度增加的同时,银行的利息收入明显增加,而且2000年银行利息收入首次超过银行外汇业务收入,2001年银行利息收入首次超过有价证券收入,也超过银行外汇业务收入.不仅如此,银行体系的风险水平逐步降低,外汇储备增加,卢布汇率保持较为稳定的水平,银行的资本充足率逐步提高.

总的来说,虽然俄罗斯仍需要加强国家金融控制地位来弥补市场化金融监管和调控体系以及金融市场发育不成熟的缺陷,但俄金融市场化改革的绩效已经在一定程度上显现出来:一是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了自由宽松的准入环境和制度环境;二是金融机构数量增多,非国有金融成为金融市场化运作的主导,金融机构的自组织能力逐步增强;三是银行业和证券市场较早地融入国际金融市场,并跨越了国有银行产权调整这一金融“硬核”.这对俄罗斯原有的国有银行来说总体利大于弊,它不仅带来了新的经营机制和怎么写作理念,更重要的是,使金融相似度检测治理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金融机构基本上形成了较强的预算约束和市场化的运营机制;四是俄罗斯通过了自然人存款保险法律,市场化的存款保险机制正在建立起来.

当然,对转轨国家来说,只有在促进实体经济的增长中解决金融改革存在的问题并加快金融改革和及时推进金融创新,才是一种良性的改革,也才能真正建立起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机制,并真正提高转轨国家的金融效率.

还应当指出,无论是实融稳定还是提高金融效率,转轨国家都必须加强政府的职能作用.中国、俄罗斯和东欧等转轨国家的经验教训说明,在经济转轨期间,政府的职能作用不能弱化,但要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进行转换.要按照现代市场怎么写作型政府的标准来设计金融体制转换中政府的制度安排.在金融体系的构建中,转轨国家政府职能转换的目标要把反金融垄断、促进金融市场健康有序运行、保证金融机构稳健经营、防范和抵御金融风险、保证国家的金融安全作为重点.特别是要进一步完善金融监管体系和提高金融监管的有效性,政府不仅要赋予监管当局高度的自主权,而且要提供和保障与金融相关的公共产品的供给并强化政府的怎么写作性职能.总之,为加快金融市场化改革的进程,转轨国家的政府需要强化推动金融机构改革和金融业成长的职能.

四、结 语

转轨国家的金融体制转换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因此,在金融自由化和市场化的进程中,转轨国家必须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金融改革和制度创新.

第一,中国等转轨国家应打破国有银行占垄断地位的格局,国有银行要逐步过渡到产权多元化的所有制形式,特别是要深化商业银行改革,建立起真正符合国际银行标准的商业银行运营机制.此外,大力拓展保险业和非银行业的成长空间,建立多层次的金融市场,应是经济转轨国家金融改革的正确路径选择,也是这些国家金融稳定与发展的重要任务.


第二,解决转轨国家金融发展的商业化、企业化、市场化问题,其基础在于实行以产权主体多元化和产权关系明晰化为内容的产权制度创新.这既要对国家垄断性金融产权实行制度上的创新,更要在国有金融制度之外发展民营金融部门,通过这种新产权形式的发展壮大,真正形成多元产权形式之间的竞争格局.从这一要求看,经济转轨国家的金融改革、金融稳定、金融发展和金融制度创新仍然任重而道远[4].

第三,为实融稳定和提高金融效率,转轨国家不仅要为金融市场的发展创造自由宽松的准入环境和制度环境,而且要实融改革和制度创新与实体经济的良性互动.俄罗斯的金融创新和金融发展在促进实体经济发展方面所发挥的作用并不明显.中国虽与俄罗斯不同,金融体制改革和金融发展大大促进了实体经济的发展,两者基本上形成了一种良性互动,但金融改革与实体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仍没有完全理顺,特别是民营经济发展仍然受到信贷体系融资的约束.因此,转轨国家只有加快金融改革和及时推进金融创新,才能实融稳定和切实提高金融效率,并真正形成金融体系对实体经济发展强有力的支持机制.

参考文献:

[1] 张曙光 .疏通传导渠道,改善金融结构――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分析[J].管理世界, 2001,(2).

[2] 唐旭 .金融理论前沿课题(第二辑)[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3.62.

[3] 范敬春.迈向自由化道路的俄罗斯金融改革[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4.84-86.

[4] 郭连成.经济全球化与转轨国家经济发展及其互动效应[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7.88.

[5] 陈柳钦.金融工业集团对俄罗斯经济的正负影响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6,(4).

(责任编辑:杨全山)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