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

更新时间:2024-02-0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197 浏览:71873

摘 要:从国外成功的模式来看,大多是以企业为主导,以学生为本位,而国内还没有真正形成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因此,有必要对我国目前以高校主导的工学结合模式进行分析,提出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关 键 词:企业主导;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137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12)11-050-03

高等职业教育是为某一特定职业或职业群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怎么写作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以就业为导向,以校企合作的“工学结合”为人才培养模式,这已成为高职教育改革战线的共识.如何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深化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提高高职教育的质量与水平,已是目前职业教育专家共同研究的话题.有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研究的论文和成果也很多,基本都是立足于高校主导型.而国外成功职业教育的模式主要为企业主导.因此,如何有效地设计以企业为主导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

一、“工学结合”含义

“工学结合”是指学习与工作相结合,它们都有两层基本的含义:第一层是过程的结合,即理论学习与工作实践的结合,强调的是本质与内容的结合;第二层是对象的结合,即企业界与院校的结合,强调的是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形式.

(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内涵应为:高职院校与企业紧密合作,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主要以职业为导向,充分利用校内、外不同的教育环境和资源,把以课堂教学为主的学校教育和校外企业工作有机结合,把学习与工作的结合贯穿于教学过程之中,培养适合社会需求的具有较高创新和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模式.

(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应具有如下特征:一是培养具有职业特点的应用型或技术型人才;二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培养过程,双方共同制订与管理培养计划;三是企业实习作为培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独立考核评定;四是合作的范围包括课堂教学与企业实习在内的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五是学生作为企业准员工参与实习.

二、高职教育学校主导型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局限性

通过对工学结合概念的界定,不难发现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普遍推行的高校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所存在的局限性.

(一)合作对象结合不紧密,没有体现合作主体的共同参与性

高校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没有体现合作双方的共同参与性.在校企合作前,学校依据专业需求在了解和掌握行业情况下,既要找合作企业,又要处理与企业和相关行业部门的联系;在校企合作意向确定之后,不仅要考虑双方合作各个层面的深度与广度,还要考虑如何管理与实施;在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之后,不仅要组织相关人员讨论合作内容,还要组织合作材料,制定考核标准等;在校企合作运行过程中,不仅要指定实训指导教师保证实训质量和效果,还要指定学生管理人员保证学生的安全.整个校企合作中,企业主要为学校提供实训平台(场所、工作任务、指导教师).虽然,目前好多高职院校已同合作企业共同组成了专业指导建设委员会,共同确立探讨人才培养方案,专业建设内容,共同规范教学文件,共同建设实训教学基地,但是,企业只是形式上的参与,并没有完全介人.因此,这种合作模式并没有具备真正“工学结合”的共同参与性.

(二)“工”与“学”的结合过程不紧密,没有体现学与做内容的紧密结合性

目前,高职院校所推行的“工学结合”一般都是指理论学习与企业顶岗实践相结合.强调的是让学生顶岗实习,即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得到相关工作经验,获得一定的劳动报酬.但是,由于学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与企业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目标不一致,企业只知用人,不知育人,重点关注自己的利益,没有真正认识到培养高技能人才也是企业的责任,主要把学生当成廉价劳动力使用,缺乏应有的社会责任感,从而使学生所学与所用不能一致.因此,没有体现“工学结合”对学与做内容的一致性.

(三)课程改革定位于学校层面,没有体现双方合作范围的共同参与性

高职院校的课程改革是高校主导性“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最难以解决的问题.由于企业对人才培养计划的实施性不具有任何的责任,使得企业专家没有真正投入精力去思考学校的课程结构,从而使得校企共同参与事项流于形式.虽然高职院校在制订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构建课程体系时邀请了企业专家共同参与,但是大部分材料都是由高职院校专业教师依据学科体系自己制定,企业专家也只是简单地听取意见.

三、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依据

(一)理论依据

1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

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理论.李长春同志2010年在哈尔滨工业大学建校90周年上所做的《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报告,充分说明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性.知识的价值在于应用,只有当知识的全部功用都被有效地运用于社会实践之中,才会自动翻生出新的有用的知识.因此,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是职业教育贯彻工学结合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职业教育培养合格人才的重要理论支撑.

2体验性学习理论

体验性学习理论认为,学习者的知识主要来源于工作和生活的多个方面.因此,最有效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社会实践环境中,学习者为解决工作过程的某一难题或困惑而进行的自发的、主动的学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为职业教育提供了一个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下,学生通过“做中学,学中做”来体验知识的价值,养成自觉获取知识的能力和素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弥补职业院校学生知识学习兴趣不浓的缺陷.

(二)政策依据

2006年,教育部在颁布的16号文件,即《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高职教育要积极推行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把工学结合作为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重要切入点,带动专业调整与建设,引导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这些都说明了企业在工学结合中的承担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对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起到了政策导向的作用.(三)人才依据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即:培养人才以企业用人为主,培养目标以企业需要为主,课程体系以实践能力为主,专业技能以岗位技术为主.从人才培养定位中可以看出,高职教育工学结合过程中提供哪些实习岗位,不应由职业院校来决定,而是取决于某一时期市场与企业的需求,应由企业来决定.因此,企业在工学结合中应处于主导地位.

四、构建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议

(一)明确工学结合的核心,以体现校企合作中企业的主导性

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主要是指为实现培养目标而采取的培养过程.操作过程中体现“三结合”来保证企业的主导性,即学校教师和企业教师的结合、课堂和职场的结合、课堂学习和职场工作的结合.

(二)立法确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以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1996年9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对职业教育主体的定位没有包括企业,主要为学校与各类培训机构.虽然《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指出企业要参与职业教育,但只停留于政府规定,没有立法,同时规定主要是对职业院校提出要求,要求职业教育必须开展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办学模式,并没有规定企业在工学结合过程中需要承担什么样的责任,从而,使得目前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只是职业院校“单头热”,企业的积极性并没有提高.因此,必须立法确定企业在职业教育中的地位,在税收政策等各方面对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给予优惠,以提高企业参与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高职院校必须在合同基础上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以保证学生的利益

在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教学组织实施的规范性、学生身份的双重性等问题,同样影响着高职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与可持续性.在国家相关法规尚未十分完善的状况下,高职院校在具体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要结合学校与企业的特点,根据已有法规签订由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确认的培养协议,明确学校、企业、学生三方的权利和义务,保证学生实践岗位与学习专业的相对一致性,以实现工学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在寻求合作企业的基础上,保证人才培养质量与企业赢利的双赢

高职院校要根据自身特点,积极寻找合作企业,了解行业、企业现状,组成教师智慧团为企业生产管理提供怎么写作与咨询,树立为企业怎么写作的思想,并积极主动地为企业进行人力资源现状与需求分析,制订企业培训计划与方案,使企业认识到职业教育的重要性,使职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战略的一部分,使学校和企业获得双赢.

(五)加快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改革与构建,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和专业素质的提高

1建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系统化课程体系

高职教育的专业建设应通过对合作企业与行业的社会调研来确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将企业工作过程转化为课程结构,将企业工作任务转化为课程内容,形成以工作过程系统化为引领的课程体系.通过校内教学资源、企业全真实训基地,实施教学做一体化,充分体现高职教育以能力为本位的人才培养特色.

2以工作任务为核心,改革课程内容

以工作任务为中心,打破原有学科体系中对知识结构的排列,以具体工作任务的内容来重新组织课程的教学内容.以工作任务为载体,在实际训练中进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掌握知识及其应用的方法、技巧.例如,以电子商务为例,企业网络编辑员的工作主要任务是产品采集、商品图片处理、商品图片上传、产品文字描述等内容,将其工作任务的内容可转为“商品图片信息处理”课程四大部分内容.

3以电子商务为例,构建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的模块化课程体系

围绕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要体现“四个结合”,即企业工作过程的岗位与课程体系结构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确定课程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与工作任务内容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的工作任务来确定课程教学内容;校内实验实训技能与校外企业实习技能的结合,根据企业岗位对技术要求来确定课程实训技能;校内课程考核与企业岗位业绩考核的结合,根据企业职业资格标准将企业业绩考核作为课程考核的依据.以营销类电子商务专业为例,学校人才培养模块和企业人才培养模块主要围绕职业素养、岗位基本技能与知识、岗位综合技能与知识等三大部分构成,但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与内容上有所差别.

学校培养模块可以通过课程教学、实验室的模拟实训来完成.职业素养模块主要包括大学文化、政治与法律、外语、体育等;岗位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商务英语、经济分析、市场开拓、网络使用、电子交易、商务谈判等;岗位综合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营销、网络、网络编辑、网络运营等.企业培养模块可以通过职场的顶岗实习来完成.职业素养模块内容主要包括企业文化、企业管理制度、团队协作精神、思想品德、职业道德等;岗位基本技能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营销方案策划、网上客户开发与交流、商品信息处理、互联网工具应用、第三方交易平台运作、网站维护等;岗位综合模块主要包括网络营销岗位、网络岗位、网络编辑岗位、网络营销经理等.


总之,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然,本文只是对部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探索.真正实施高职教育企业主导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还有很多问题值得研究与思考.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