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上学期科学小实验材料的投放

更新时间:2024-02-26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33500 浏览:155763

科学小实验现象明显,操作性强,能充分满足幼儿的好奇心与探究.幼儿可通过对材料的操作、观察、比较、分析,从实验的过程和结果中发现或推断事物的特征及其相互联系.那么,中班上学期如何更加有效地开展这类活动呢?通过实践探索和案例分析,我们深深体会到只有提供符合幼儿身心发展特征和认知规律的材料,科学小实验活动才能开展得有声有色.

一、材料的投放应有助于凸显科学现象

中班上学期幼儿的观察能力和水平还相对较低,往往只关注事物的表面特征和非常明显的现象,难以对多种材料进行细致观察和比较探究,不善于整体或多角度地去发现事物内在的联系.因此,为中班上学期幼儿提供的实验材料应简单、直观、有趣,通过引发幼儿与材料的充分互动,让幼儿有兴趣地探索事物间的简单关系.

例如,在小实验“吹气袋”中,我将吸管插入小号的保鲜袋中,再用橡皮筋扎紧袋口,使袋子与吸管的衔接处密封.幼儿通过吸管往袋子里吹气,袋子因充气而膨胀、因漏气而干瘪的现象十分明显,幼儿很感兴趣.他们一会儿吹气、放气,一会儿比一比谁的袋子鼓鼓的、瘪瘪的,一会儿往空中抛接,一会儿用小手摸摸袋子有没有气等凸显的科学现象引发了幼儿反复操作与观察的兴趣,幼儿不仅感知到了空气的存在,还体验到了空气的多少与袋子的鼓、瘪之间的关系.

二、材料的投放应注重生活性

幼儿新经验的获得是建立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的,已有经验的状况影响着幼儿当前探究的兴趣、注意力和持续性.因此中班上学期科学小实验的材料应源于幼儿的生活,让幼儿的探究建立在一定的生活经验基础之上.

例如,在小实验“玩玩变变”中,我以醋、碘酒等为主要实验材料.醋遇到苏打粉变成“会冒泡的水”,用醋浸泡鹌鹑蛋变出了没有壳的蛋”,碘酒遇到糨糊变出了“蓝色的画”,用碘酒涂抹在山芋雕刻成的小人上变出了“蓝色的小人”等实验让幼儿倍感兴趣.因为这些实验材料都是幼儿熟悉的生活中的材料,所以他们倍感亲切,不仅敢于大胆操作,而且还惊异于这些日常用品所产生的那么多有趣的变化.显然,来自生活中的科学小实验有助于中班上学期幼儿与实验材料积极互动,促使幼儿建构新的知识和经验.

三、材料的投放应突出操作性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直觉行动思维还占优势,一旦离开操作,他们的注意力和思维就会发生转移.因此,中班上学期开展科学小实验活动应更多地选择操作性强的材料,支持幼儿持续地感知操作与现象变化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活动目标.

例如,在小实验“变大变小”中,我先让幼儿通过观察镜子的凹面、凸面来感知物体成像的变化,后引导幼儿通过观察万花筒来感受图案变化的多样性,但幼儿并不感兴趣.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个活动主要通过观察来感知,操作动作单一,对幼儿来说缺乏趣味性.而在小实验“搅泡泡”中,幼儿可以不断地重复舀、倒、搅、看等动作,他们不时地用勺子往水中加洗洁精,用搅拌棍搅拌,同时观察着泡泡的变化.看到物体随着操作而发生的明显变化,幼儿的兴趣越来越浓,他们主动要求增添材料,并兴奋地说着他们的新发现.

四、材料的投放应人手一份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自我意识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他们很容易因为物品的归属问题引发争执.这提示我们应为幼儿提供人手一份的实验材料,使幼儿将注意力更多地集中在操作和观察之上.

例如,在小实验“会变的胸卡”中由于共用“溶液”,因而幼儿在操作中出现了争抢现象,并导致三种不同的“溶液”混用,影响了实验效果.为此我做了调整,将三只小瓶子用透明胶带捆成一组,分别装入这三种“溶液”,并贴上了不同颜色的标志加以区分,棉签也贴上了与瓶子颜色对应的标志.由于每个幼儿都有了属于自己的“神奇的溶液”和棉签,因此这不仅解决了“争抢”问题,也避免了因混用棉签而影响实验效果的现象.

五、材料的投放应做细致处理

中班上学期的幼儿自我保护能力还比较弱,安全意识相对淡薄,教师需要预见可能出现的安全问题,对材料做更细致的安全处理或选择替代品,以确保幼儿的安全,支持幼儿的自主探索.

例如,在小实验“神奇的镜子”中,我特意选择了包有光滑外边的镜子;在小实验“变色的水”中,我选用了有橡胶头的滴管;在小实验“我做汽水”中,为避免幼儿喝“水”,我不用吸管做搅拌棒,而用塑料棍或筷子来代替;等等.另外,在幼儿操作和探究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观察发现不安全的因素并及时排除,使幼儿在安全的环境中自主有序地开展实验活动.

相关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