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生活中的德育教育

更新时间:2024-04-0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7996 浏览:82075

国务院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家庭教育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具有特殊重要作用.”现在的家庭都很重视孩子的教育,尤其是智力方面的投资,更是毫不含糊,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正是基于这个目的,家庭教育的天平倾向了一端,德育在家庭教育中被忽略了.

俗话说:有德有才是圣人,有德无才是君子,有才无德是小人,无德无才不是人.由此可见,德要远远超过才.包括现在的一些企业在招聘人员时,首先考虑的是一个人的品行,有德无才的人可以培养使用,无德有才的人坚决不用.由此可见,品德短时间内能练成的,是需要从小来培养的.

一个人出生后,首先相处的是家人,生活的环境是家庭,家庭的氛围、家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孩子的成长.如何在家庭生活进行德育教育呢?在进行了一些调查、观察和访问、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我觉得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潜移默化,寓教生活

家庭不是专门教育机构,在进行教育时没有完整的教学大纲和详细的教学计划,重点不是对孩子传授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在日常生活中,使子女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与道德信念.另外,家庭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以亲子关系为主线,由家长活动对子女进行多方面的影响、教育.由于父母与子女朝夕相处,关系上具有密切性,心理上具有认同性,行为上具有模仿性,不同于学校的师生关系.家长的言行对孩子具有更多效应.

有一次,邻居带着她家一岁多的孩子在楼下玩,可能是担心孩子被摔着,大人把地上的碎砖头捡起来扔到垃圾箱里,孩子也跟着一起捡,拿不动,就去捡树叶,然后摇摇晃晃的走向垃圾箱.这时孩子不知道家长在做什么,但却具有了模仿性.可见,大人的行动影响这孩子的行为.

我儿子在语言学习的初期,偶尔听到奶奶叫孩子的爷爷“坏老头子”,孩子很快学会了,见到爷爷的第一句话就是这四个字,尽管爷爷笑哈哈的,还夸自己的孙子说的好听,但我总感觉不舒服,也许小孩子是觉得好玩,告诉儿子不能这样称呼爷爷,不礼貌,奶奶是和爷爷开玩笑的.差不多将近一个星期,儿子才忘掉这句话.因为孩子还不具有成人的辨别力,无意的多了,就会变成有意的,不能因为恶小而为之.所以,相对学校德育来讲,家庭德育更基础、更直接、更有效.

二、隔代教育要亲,但不能娇纵

“隔代亲”这是一个很普遍的现象.从儿子的成长中我深刻的体会到了这一点.和奶奶在一起,孩子就会变小,会吃饭也变得不会了,得让奶奶端着碗一点一点的喂,玩具玩过了有奶奶来收拾,并给自己冠上“我现在是可小可小的宝宝”.外出,看见想要的玩具就得写.我告诉老人不能这样惯这孩子,老人有老人的一套育儿经:小孩子就得撵着喂,这样才能吃饱;幼儿园里自己吃不好,在家休息就得让她好好吃;玩具又花不了查重,一个孩子还不给他写啊?!现在他又不懂什么道理,大了自然就知道了!老人的出发点是要好的,这可以理解.但孩子并不是一张白纸,是有自己的思想的,不能任其自由发展,家长也要适时的扶持一把,就想对待一棵正在成长的小树苗,改修剪的就得修剪.

三、父母要做孩子身边的大树

我们常说“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指的就是家长的言传身教.言传身教是家教中最重要、最主要的方法与途径.

记得有一段时间,儿子做什么事情都要说一句“等一会儿”,本来可以立即做的事情,也要故意等上那么一两分钟.这种情况持续了一个多月,我百思不得其解,儿子怎么学来的这句话,后来我和她的老师交流,老师说“在幼儿园里没听她说过这样的话”.还是儿子的提醒让我恍然大悟:

我在洗碗时,儿子让我帮她倒水喝,我说等一会儿.儿子说“你总是让我等一会儿.我非常渴!”我赶紧放下手中的活,帮儿子倒水.我终于明白了儿子的“等一会儿”从哪儿来的了.

回想一下,其实不只一次、两次,我这样说过.良好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益,将整合学校的德育效能.不良的言行,使孩子终身受损,将离散、削弱学校的德育效能,甚至会断送孩子的一生.

四、家庭成员人人平等

现在家庭中都是一个孩子,好多事情以孩子为中心,久而久之,孩子就会产生唯我独尊的心理.为了避免孩子产生这种心理,就从吃零食开始,和老人在一起时,先让老人吃,然后和父母一起分享,让孩子意识到这些食品不是给她自己的,家庭中的每一个人都可以享用.在礼貌问题上,孩子帮助父母做了事情,父母要对孩子说声谢谢!如果做的不对,不能给自己找理由辩解,承认错误,并对孩子说声对不起!会对孩子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效果.


家庭中的德育不必是刻意的,随时随地都可以进行,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和心理的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抓住生活中的点滴小事,启发孩子通过换位思考亲自去感受和体验,从中逐步领悟做人的道理,逐渐树立起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为了心灵的绽放,让我们共同携手在孩子心灵深处耕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