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个性化教学设计

更新时间:2024-02-24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7088 浏览:21405

摘 要:文章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方针,针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培养特点中的现实意义和现状分析,结合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教学设计问题.

关 键 词: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个性化教学设计

国家高度关注少数民族地区教育发展问题.为实现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公平,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于2006年开始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委托多所211重点大学为培养学校.生源主要来源于西部12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按照“定向招生、定向培养、定向就业”的要求,采取“统一考试、适当降分”等特殊政策和措施招生,把提高少数民族高层次人才的培养作为解决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环节.本文将根据我国中长期教育发展规划的方针,针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培养特点中的现实意义和现状分析,结合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的教学实践,探讨在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中的个性化教学设计问题.

一、提升认识,确立培养目标

北京师范大学是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人才计划的培养院校之一,艺术与传媒学院音乐专业自2006年起,承担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骨干人才的培养任务,主要负责新疆、宁夏等地区音乐学硕(博)士及艺术硕士的研究生教学工作.为了切实做好此项培养工作,不断为少数民族地区输送高层次、高质量的音乐骨干人才队伍,北京师范大学音乐专业深入论证、不断探索,最终确立了以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为主旨的独特培养目标.即在实施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骨干人才计划的过程中,重点着眼于对民族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养成,旨在培养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专业技能与本民族地区的音乐发展与社会需求相融合,能够充分利用和发挥本民族的地区优势,为有效推动民族地区音乐发展贡献力量.

二、分析现状,探索合理化教学模式

合理有效的教育培养模式的确立是建立在对少数民族音乐学生生源情况的现状分析基础之上的.一方面,学生来自不同的少数民族地区,知识起点不一,学习水平有差距,加之工作环境大多地处偏僻落后的西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信息相对闭塞,观念更新较慢.另一方面,这些少数民族音乐学生具有熟知并能深刻理解和把握本地区本民族的音乐、文化精髓的特有优势,只是缺少深入的理论指导,否则将在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弘扬和创新方面发挥更大作用.


基于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目标及培养现状的分析,我们探索确立了注重“学思结合、知行统一、因材施教”的创新型教育教学模式,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能力;加强音乐教学的社会实践与科研实践等环节,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关注少数民族音乐学生的不同特点和个性差异,形成适应不同学生特点、灵活多样的教学组织形式,从而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自己的基础上不断提高.

三、因材施教,探索个性化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设计

这些从少数民族地区来深造的学生共同反映出英语水平低、音乐理论基础薄弱的特点,通过探索和实践,我们制定了“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多元文化教学目标”,充分注意体现“多维目标”(包含认知、技能和情感)理念.

从认知目标入手.首先加强受教主体自身缺失的文化知识和音乐基础理论知识的培养,有针对性地制定个人培养计划,优化他们的文化知识结构,发掘优势潜力,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

制定个性化技能目标.根据学生情况,制定学习要求,提高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的文化交流技能和适应能力.教授他们利用多媒体创设学习情境,为多元文化教育中的应用和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和保证.

在情感目标方面,通过对多元音乐文化的包容态度、情感和价值观念的培养,使少数民族地区的学生充分感受到本民族文化受到尊重和关注,同时树立他们音乐文化多元性的价值观和平等意识,尊重各民族的音乐文化,减少因文化背景不同所造成的误解.多元音乐文化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促进不同民族、不同音乐文化之间的了解,从而引导学生从了解自己的民族文化出发,尊重和欣赏其他族群的音乐文化特质和内涵,弘扬民族平等,培养多元音乐文化意识.与此相关,在论文选题时鼓励引导学生为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发挥作用.

2.充分发掘、综合利用优质教学资源

利用北师大作为一所以教师教育、教育科学和文理基础学科为主要特色的综合性大学,充分挖掘优质教学资源,针对学生的研究方向,引导学生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实践个性化自主学习.并教授学生获取有关的学术信息资源的方式和途径,给予学生明确的指导和帮助,以实现教学过程的优化,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观念,提高学生对民族音乐文化研究的兴趣和意识.

1)加强学生对文本材料学习处理能力的培养.指导学生利用图书馆资源对涉及的各专业课教材、书籍进行查阅,在参考性文献中获取需要的资料,并做好读书笔记.

2)对电子资源的资料处理能力的培养.教师指导学生熟悉专业研究特色资源,在国内外电子数据资源库中对研究选题进行正确的筛选,并形成自己选题研究的立论基础.

3)对学生资源的优势利用.利用学生不同的文化背景,带领和指导学生共同参与当地民间采风、拜访民间艺人,挖掘当地多元音乐文化中的原生态音乐,让学生更好地发挥自身在民族音乐研究上的优势.

3.开发课程,扩大视野

对于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培养来说,由于文化背景、知识层次、专业基础等的特殊性,课程结构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作用更加明显,它直接影响到少数民族音乐类专业学生对相关音乐理论及技能的掌握.因此,教师需要因材施教,要尽量兼顾专业类课程、教育类课程、研究方法类课程、音乐表演类课程等多种课程类型,设计多类型、多维度的培养方案,以满足培养需求.

比如,第一学年针对民族学生音乐理论基础的薄弱,开设了音乐学概论、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研究、中西方音乐史研究、世界民族音乐研究、音乐文献等专题和讲座,来提高学生的音乐理论修养;针对他们跨专业、跨学科知识的欠缺,通过灵活选课、讲座的形式涉及多门其他相关学科课程,以培养学生个性化的学术创新意识.

第二学年,学生需要选题、开题、确定研究方向,要根据他们不同的研究方向组合不同的课程结构.如研究某个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则需要加强民间田野调查方法的学习、实践,及音乐传播学方面的知识.要进行多专业、多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融合,扩大他们的研究视角,增强对交叉学科的理解,形成多方向、多规格的培养形式.选题指导中,注意把科研训练与少数民族音乐实际联系起来,将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意义的民族音乐选题及开发民族地区音乐资源的选题作为重点,以增强培养目标的方向性.鼓励学生在社会调查和研究活动的基础上撰写高质量的毕业论文.

四、对少数民族高层次音乐人才培养的建议

首先,应建立综合大学、音乐专业院校、少数民族地区院校的交流平台.一方面,探索在各类院校之间建立学分相互承认的跨校选修课程模式,充分利用各方的专业资源和名师资源,促进综合素质的提高.另一方面,探索实施师资共享网站模式,使学生能够接受国内外知名学者和专家的指导.另外,也可以通过实施高校间互聘、联聘模式,联合培养研究生,从而更好地发挥各自的学科优势,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其次,对少数民族音乐人才的培养应给予更多政策上的倾斜和更多经费支持,如:设立专项奖学金,安排科研课题、社会实践活动、实习岗位及境内外访学等多种形式,支持少数民族骨干生的培养和发展.

最后,联合各少数民族地区院校共同在科研方面策划当地的音乐研究项目,发挥合力作用,做出成果.搭建培养院校与骨干生所在民族地区院校的长期学术交流与合作平台,充分鼓励少数民族音乐人才发挥自己的理论研究优势,给予本地区、本民族音乐更多的关注,在少数民族音乐学术研究和教学领域争取新的突破.

总之,目前的教学探索刚刚起步,我们源自教学实践的几点体会有待于进一步总结,希望我们的努力能为少数民族高层次骨干音乐人才的培养尽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