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极心理学理念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更新时间:2024-01-25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14872 浏览:60434

摘 要:积极心理学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展示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于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探讨如何建设符合当前需要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关 键 词:积极心理学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课题:济宁学院2012年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项目,项目编号:2012SZZX03.

积极心理学主张从正向的积极的角度来研究与探讨心理健康教育问题,这已成为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新取向.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不仅丰富了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拓展了思路,还为打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新局面提供了理论依据.课堂教学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大、效果显著的特点,用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来构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必将进一步推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发展.2011年5月教育部发布了《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教思政厅[2011]5号),文件要求高校把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开设为必修课.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为基础来建设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效性,提高大体素质有着重要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内涵

积极心理学是针对传统消极心理学提出的.它研究的侧重点是人自身的积极因素和正向力量,而不是只关注问题.积极心理学的创始人马丁塞里格曼、谢尔顿和劳拉金,点明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是“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与美德的科学”.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平均水平的普通人,它主张利用心理学比较完善和有效的实验方法与测量手段,研究人类的力量和美德等积极方面,提倡用一种积极的心态来对待人的心理现象和心理问题,要求心理学家用一种更加开放的、欣赏性的眼光去看待人类的潜能,从而激发人自身内在的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并利用这些积极力量和优秀品质来帮助普通人得到良好的发展,使具有一定天赋的人潜能得到充分发挥.它摒弃了传统心理学忽视人的潜力和主观能动性的消极取向的研究模式,力图研究和探讨人类的积极品质,关注人类的生存与发展.


马丁赛里格曼博士指出:“当代心理学正处在一个新的历史转折时期,心理学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和新的使命,那就是如何促进个人与社会的发展,帮助人们走向幸福,使儿童健康成长,使家庭幸福美满,使员工心情舒畅,使公众称心如意.”积极心理学的研究范畴主要有以下三个层面.

1.主观层面――积极的情绪和体验

马丁赛里格曼在《真实的幸福》(2002)中将积极情绪划分为三大类:与过去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满意、满足、尽职、骄傲和安详;与现在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即时的快感和长久的欣慰两类;与将来有关的积极情绪,包括乐观、希望、自信、信仰和信任.BLFredrick(1998)认为积极情绪有拓延人的知―行的能力,并能构建个人资源,如增强人的体力、智力、社会协调性等,而消极情绪减少了这一资源,并且积极情绪有助于消除消极情绪.主观幸福感、快乐、爱等等,都成了心理学研究的新热点.

2.个体层面――积极的人格特质

马丁赛里格曼和克里斯托弗彼得森对个体的积极品质进行了研究,提出积极品质的6个维度及相应的24种品质,分别是:智慧,包括创造力、好奇心、热爱学习、开放性、洞察力;勇气,包括真诚、勇敢、坚持,热情;仁爱,包括善良、爱、社交智力;公正,包括公正、领导力、团队精神;节制,包括宽容、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谦虚、审慎、自制;超越,包括审美、感恩、希望、幽默、精神信念.研究表明,人类积极品质是人类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核心要素.

3.群体层面――积极的社会环境

基于群体层面的积极社会环境主要包括建立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积极的组织系统.这是影响人类幸福的环境条件以及影响天才发展,创造力的培养、发挥等的社会环境因素.

综上所述,积极心理学将人的乐观、幸福感、好奇心、智慧和创造的勇气等作为实证基础来研究人的美德和潜力,以帮助所有人获得幸福为目标.这一理论的提出改变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倾向消极价值取向的状况,倡导积极的导向,主张关注人们的自身潜能和优秀品质,致力于使人类更加幸福地生活与发展.

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是以“消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的,这容易让人产生“没有心理问题就是心理健康”,“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解决心理问题”等等这样的误解.现实是很多人是不愿意承认自己有心理问题的,这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心理健康教育受“抵制”,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和实效.以积极心理学为理论基础,构建积极心理健康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积极心理学启示下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

积极心理学理论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怎么写作于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宗旨,定位于面向全体学生、以学生积极人格的培养为目标.通过创设切合学生心理特点的教学活动,营造积极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对活动事件做出积极解释,增进学生积极体验,发展学生潜在的积极力量,不断提高学生主观幸福感.

1.课程目标――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渠道,最终目的应服从心理健康教育的整体目标,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开发学生心理潜能和促进个性的发展.但是目前高校大部分课程基本上是宣传普及心理健康知识,传授预防和调节心理问题的方法和技能,课堂教学重点放在“问题”上,基本上以消极取向为主,这不利于大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形成.积极心理学主张心理学应该帮助人类对幸福生活的追求,培养学生健康心理品质就是为其一生的幸福奠定基础.因此,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目标定位应是关注学生生命,培养积极人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不仅要传授心理健康知识,解决学生心理层面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促进学生健全人格的塑造,培养和开发其积极的心理潜质,以积极的心态解读生活现象.有关研究表明,人的许多积极心理潜质是可以通过学习、生活实践而得以开发和培养的.2.课程内容――培养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其他学科课程不同,它不是单纯的心理健康知识信息的传授,而是侧重于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体验进而获得成长.积极心理学认为人有自我实现的能力,个体有能力决定自我的最终发展状态,并过上一种相对满意、有尊严的生活.所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重点应放在培养学生积极的心理品质上.例如积极的情绪体验、积极的态度和动机、积极人格的培养、积极的自我评价和改变等.以积极心理学理念为指导,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内容应注重实用性,关注学生潜能开发,促进学生的心理成长,选择大学生个性发展、学习问题、人生定位、职业取向、交友困惑、提升幸福感等方面的主题,从积极的角度解读负性事件,发掘负性情绪的积极意义,积极自我悦纳,加强“生命观”教育等.

3.教学方法――开放式、体验式为主

其他学科的课堂教学主要是以传授知识、技能为目标,积极心理学指导下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强调学生的自我探索和正向力量的开发,重视积极参与和体验,以塑造大学生的积极人格.而目前的教学方式仍然以讲授为主,案例为辅,尤其是理论和基础知识讲授过多,体验较少.即便是体验的环节,也有浅层体验多,深层体验少的问题.

基于积极心理学理念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更强调通过不同途径获得积极体验,将所学到的知识和理论内化为指导行动的理念.因此,应以积极心理学为指导,积极拓展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途径,建立开放式多元化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借鉴团体心理辅导中团体游戏的方法,通过学生们的参与和互动,达到对心理知识的领悟和技能的掌握.除此之外,还可以应用情景心理剧、录像演示等方法,这样通过学生积极参与、主动体验和自我探索获得的东西更容易内化为实际行动,并渗透到日常生活和学

习中.

4.师生关系――平等、和谐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是不平等的,甚至是对立的.教师是知识的载体,是权威者,是教学活动的主宰,学生是教师传授知识的对象,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心理成长.基于积极心理学的理念,教师的首要工作不是传授而是促进,是一个能影响他人的人;不仅教会学生学什么、做什么,更应该教会学生怎么学、怎么做,教会学生完善和发展自己的精神世界,成为一个人格健全的人.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肯定学生,赏识学生.给学生以尊重和赞赏,学生才能感受师生的平等,才能体会自尊的存在.这样教师与学生建立的是一种平等的、和谐的关系.在这样的师生关系下,教师是学生的伙伴和知心朋友.这样教师更容易走进学生的心灵,了解其心理需要;学生才愿意进行积极体验,敞开心扉勇于自我开放、积极探索.

积极心理学面向全体学生,兼顾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差异的辩证统一,强调每个学生的自我探索能力,引导学生发掘自身潜能,发展积极心理品质及自我成长力量.这种理念为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展示了一个崭新的视角,将对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实效产生积极影响,有利于学生心理健康的长远发展和学校的

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