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关心学生的心理健康

更新时间:2024-02-01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5325 浏览:19267

摘 要:鲁迅曾说过:“培养天才,先要有培养天才的土壤.”那么要使得学生们心理健康发展,先要有心理健康的环境.现代意义上的健康不仅是生理上的健康,还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心理健康是现代人才的必备条件和基本要求.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学生个体正常学习、生活与成才,而且还影响到我国新世纪人才群的总体质量,影响到“科教兴国”战略能否实现,影响到中国综合国力能否有效提高,影响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关 键 词:心理学生心理健康心理环境

人才的培养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的结果,仅在学校教育的环节上又可分为小学、中学、大学等教育环节.因此,它需要整个教育大系统的协同努力,尽可能发挥各个环节、要素的独特作用并形成合力.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仅仅依靠少数心理学教师的指导和咨询就可以实现的.而目前在我国开展的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普遍存在着轻预防、重诊治,轻发展咨询、重障碍咨询的现象.因此要正确应对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还需培育完善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

随着科学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越来越高,而学生自身心理上尚未完全成熟,当面对压力时,往往无法应对,会表现出众多的心理不适与心理问题,影响了学生正常学习、生活和成长.就学生心理问题增多这一事实,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也逐渐成为学校学生工作的重要责任和内容.

1.优化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学校环境

第一,开设心理教育必修课,增强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心理素质的提升离不开相关知识的掌握,学习心理、卫生、健康等方面的知识,便于学生了解心理发展规律,知晓心理调节方法,增强自我调节的能力.课堂上教师应该与学生保持情感上的相容,人格上的平等,讨论问题时的相互尊重,努力创造自由、坦诚的课堂氛围,努力打造心理交流情境.

第二,开展心理健康相关教育活动.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须努力打造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关心学生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可以成立学生心理健康协会,通过积极指导协会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活动,如心理沙龙、心理培训、电影赏析、心灵茶座等,提高学生的心理自助及助人能力.

第三,注意心理教育的全员参与性,并注重在各个学科中的渗透.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和激励者,必须舍弃陈旧的教育观念,树立以育人为本、符合时怎么发表展要求的新的教育观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教育教学工作者共同的任务.学校应对所有教师提出加强和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每一位教师都应树立起维护学生心理健康的意识,全面优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生态环境,从而保证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顺利进行,极大程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

第四,创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学校学子健康成长离不开积极向上的社会土壤,学校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校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同样也是影响学生心理发展的重要条件.良好的校风会润如细无声地净化学生的心理品质,如团结友爱的校风是学生形成群体凝聚力、集体荣誉感的土壤,有利于使人与人之间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促进同学之间相互沟通、相互理解.而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培养学生健康愉悦的心态和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2.重视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家庭环境

学生群体存在的心理问题很多是个体在所处的家庭环境、义务教育过程中积累潜伏下来的.这是青年在成长过程中阶段性的问题,是幼稚性与成熟性、依赖性与独立性、闭锁性与理解性之间的矛盾.目前学生的实际情况决定了家庭参与到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国人特有的文化传统的延续性,即家庭亲情在个体成长中的独特作用,决定了很多学生仍然将家庭作为情感的“避风港”,出现了不适或者无法解决的问题,他们也会首先想到自己的父母.因此,对家长进行心理健康知识普及教育显得尤为重要,使他们了解孩子心理发展的规律和特点,便于对孩子进行适时适当的教育.

3.打造心理健康教育的社会环境

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社会意识形态、社会态度、社会认识不可避免地冲击着学校这方净土,因此,塔内的学子们的身心健康、心理素质容易受到各种社会因素的影响.青年学生是时代的骄子,是社会的栋梁,是国家的希望.关注他们的健康与成长,也是全社会的义务和责任.文艺、新闻、出版等方面要坚持弘扬主旋律,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

学生的心理健康和教育己经引起了众多有识之士越来越多的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学校教育工作者要应在认真、全面分析、研究和把握学生心理问题的产生原因和现状的基础上,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认真思考切实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措施和途径,努力构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与新方法,提升学生心理素质,提高学生心理水平和心理适应能力,全面推进学生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