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大学体育教学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更新时间:2024-03-27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9231 浏览:34459

摘 要阐述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并提出大学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关 键 词大学体育教学,大学生心理健康,作用,措施

中图分类号G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9671-(2010)042-0161-01

目前,很多高校已在体育教学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取得一些成果,但仍然存在一些不足,还不能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因此,如何充分发挥大学体育教学在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的作用,已成为了一个热门的议题.

1大学体育教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促进作用

1)培养大学生良好的意志品质.体育一般都具有艰苦、疲劳、激烈、紧张、相对抗以及竞争性强等特点.学生在参加体育锻炼时,总是伴随着强烈的情绪体验和明显的意志努力.因此、通过体育运动,有助于培养学生勇敢顽强,吃苦耐劳,坚持不懈,克服困难的思想作风,有助于培养团结友爱,集体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有助于培养机智灵活,沉着果断,谦虚谨慎等意志品质.使学生保持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状态.


2)强化大学生的自信心.在体育教学中,由于学生运动的内容、难度、达到目的以及与其他运动个体的接触,就会不可避免地对自己的行为、形象、能力等进行自我评价.这有助于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养成克服困难,持之以恒的精神.同时,参加体育锻炼的学生其选择的内容绝大多数是根据自我兴趣和能力进行的,他们一般都能很好地胜任其运动的内容,从而有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3)使大学生获得良好的情绪体验.体育锻炼能带来流畅的情绪体验,这是一种理想的内部情绪体验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能忘我地投入到运动中,并产生来自于活动过程本身的直接兴趣和享受,这是一种在学习、工作、交际中所无法产生的情绪状态.体育锻炼中从事每一项运动都要求运动者对外界事物做出迅速准确的判断与感知,从而快速协调自己的身体以保证动作的完成,从事长期的运动能促进人的知觉能力的发展,提高人的反应速度和知觉判断能力,使人变得敏捷、灵活.

4)能预防和治疗大学生心理疾病.焦虑和抑郁是大学生最长遇到的情绪困扰.1990年诺瑟等人的研究表明,一次性活动和长期的身体锻炼均能有效地降低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特质性抑郁,也可降低状态性抑郁.身体锻炼既可降低正常人的抑郁,也可降低精神病患者的抑郁.如果体育锻炼与心理治疗相结合更能有效地降低抑郁.

5)陶冶情操,培养大学生的审美情趣.一个心理健康的人往往具有较好的审美情趣,能够在生活中时时处处发现美,享受美.体育教学中就蕴藏着大量的美学因素,一次漂亮的投篮、一记强劲的射门、一次成功的过杆飞越、一段优美流畅的舞蹈、一趟纯熟的武术套路等,都能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和成功的喜悦.这是因为在体育教学中不仅能够遵循力量、速度、灵敏、柔韧、节律等特有的要求,而且还能运用和谐、对称、统一、节奏和造型等形式美的法则,做到造型优美、技巧娴熟、柔中有刚、动作舒展而有节奏,使学生沉浸在力与美、乐与舞的熏陶之中,获得美的享受,从而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正确、健康的审美观,提高其发现美、追求美、创造美、欣赏美的能力.

2大学体育教学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具体途径与策略

体育教学能较好的培养学生的兴趣、情感、动机、意志、性格、习惯和灵感等非智力因素,这些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正是提高综合心理素质的有有效手段.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应努力寻找教学契机,创造教学环境,积极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生活,培养成为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健全发展的人.

1)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的理性认识.体育理论课一直是学校体育教学的薄弱环节,高校应该给予一定的重视.通过体育理论课的方式讲授心理健康教育内容,让学生了解真正的健康包括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一定的社会适应能力,三者缺一不可.其中,身体健康是其他两个方面的物质基础,心理健康能使生理健康产生更大的价值.同时,让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的标准,理解健康的影响因素,掌握心理健康的保健方法,使学生能及时而恰当地调节自己的心态,并鼓励学生经常参加体育运动,在运动中寻求快乐,陶冶情操.

2)调整和创新教学内容,营造良好的师生情感.现代的体育教学不仅是体育知识和技能的传递过程,而且也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交流过程.知识、技能和情感在师生之间的双向流动,可以导致师生双方思想的共鸣.教师要抓住体育教学过程的这个特点,在选择教学内容时,要用爱护他们的情感努力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用生动的讲解、规范的动作演示和丰富的肢体语言来激起学生学习的.只有采用新颖、实用、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才能引起学生的注意,使学生不断的获得新的体育知识、技能.同时,要考虑学生的心理要求,要突出一个“新”字,因为新异事物可以引起学生的探究反射,便于学生对体育知识、技能产生更高水平的定向.

3)以学生为主体,丰富教学形式.作为体育教师,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要研究学生的身体状况、运动技能和教学内容的特点,更要研究学生的心理,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规律,使学生的身心融入到体育教学和学校体育活动中.在体育教学中,要重视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应着重培养学生对体育课的兴趣,学生只有对学习本身发生兴趣,才能积极主动的参与体育教学活动.因此,在安排体育教学计划时,要选择适合学生生理、心理特点的运动项目.青少年学生的身体和体能都处在增长期,骨骼和肌肉尚在发育之中,对学生要开展多种体育项目练习,运动量逐渐增大,避免对身体造成过大的生理负担.青少年男、女生在体力、生理特点上有着显著的差异.因此,体育项目、锻炼时间、练习强度和进度的安排都应合理安排.这就需要教师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创造宽松环境,营造良好氛围,使课堂教学生动活泼.如采用教学比赛、教学评比、活动性游戏及音乐伴奏等教学形式,并在学生情绪高涨时,有意识地加大运动量及运动强度,这样不仅活跃了课堂气氛,也会提高教学质量.

4)发掘体育项目的内在特质,引导学生领悟体育活动的内涵.不同的体育项目都有不同的特质.比如长跑比赛中的奋勇向前,击剑运动中的全神专注,乒乓运动中的快、灵、变乃至滑板、攀岩运动中的刺激和趣味等都将各自的魅力鲜活展现.教师在教授基本的体育技能和知识的同时,应注重发掘它的内在特点并引导学生有意识的思考和学习,使学生不但能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体育项目的独特特质,而且能从各个不同特点的体育运动中领悟到超出体育运动本身更深刻的人文内涵.

5)注重快乐体育教学.快乐教育目标是给学生的成长创造一个更具内涵的心理环境,更好激发学生各种兴趣爱好,提高心理品位,发展自己特长.体育运动是一项锻炼身体与锻炼心理品位的有效形式,体育运动可使学生心理得到较好改善.神经心理实验研究表明,当人体进入运动状态时,大脑主管情感的右半球立即兴奋起来,参加者会进入一种愉悦氛围中,体会到成功的快感.在体育教学时,体育教师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竞争意识、创新意识、集体主义精神以及公平竞争、遵纪守法的美德.这样,学生自然而然的就会快乐地融入体育运动会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