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家庭道德教育中的问题和

更新时间:2024-03-0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4379 浏览:13682

摘 要青少年的道德教育是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德发展状况.

关 键 词家庭道德教育道德理念德育方式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SomeProblemsandCountermeasuresoftheFamilyMoralEducation

GAONingbo

(SchoolofEducation,ShandongNormalUniversity,Ji'nan,Shandong250014)

AbstractThemoraleducationofteenagersisthepriorityamongprioritiesofeducation.Parentsaschildren'irstteacherarethepriorityinthedailylifeofaffectedchildren.Sofromacertainmeaning,parentsdecidethestatusofmoraldevelopmentofthechildrenofthefuture.

Keywordamilymoraleducation;moralideas;moraleducationmode

从历史上来看,古代中外的先哲们都将德育放于智育之前,例如,《弟子规》的总叙中讲到“弟子规,圣人训,首孝弟,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①苏格拉底认为“美德即知识”,教育就是培养具有德行的人.而今的各个国家和道德教育流派也都将德育提高到新的高度,将德行看作是一个人在社会上安身立命的基础.

因此,青少年的道德教育就成为了教育的重中之重.而家长作为孩子的第一任启蒙教师,在日常的生活中对于孩子的影响最大,所以家长从某种意义上说,就决定了孩子未来的道德发展状况.

1家庭道德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在如今大力提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背景下,整个社会普遍提高了对于道德的关注和认识,各位家长也加强了对于子女的道德教育,作出了各种各样的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对于家庭道德教育的认识和实施,多停留在自身经验的层次,更很少能形成自己家庭的适合自己子女的一套观点和方法.造成的结果就是:付出的努力与收获不成正比,或者面对孩子的问题,家长心里着急却没有解决的办法.在此,笔者就自己的知识水平和所观察到的家庭道德教育状况,提出自己的一些拙见,期望能对家长以及家庭道德教育研究有所启示.

1.1家长的道德教育观念层面

每个人的行为都是受自己认知水平的支配,个人认知水平的高低也就决定了自己行为水平的高低.具体到家庭道德教育,这里的认知水平包括两方面:一是家长自身的道德认知水平,二是家长的道德教育认知水平.如果家长不能提高自己的道德认知水平和道德教育认知水平,在思想上出现偏差,就不可能以正确的方式培养自己的子女.这主要是基于以下两点的考虑:(1)家长作为子女的榜样影响重大.教育起源学说中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本能的无意识的模仿.儿童自出生就对身边人的行为进行模仿,而父母作为与子女接触最多的人,更多地成为了子女的模仿对象.但是,子女作为未成年人缺乏对于是非对错的判断能力,或者说判断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在很大程度上无法判断家长道德行为的好坏,在习得家长良好道德行为的同时,也习得了一些不好的道德行为,这无疑是有害的.这就要求家长要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为子女做出良好的道德榜样.而要做到有良好的道德行为,一定水平的道德认知是前提.(2)家长对德育的重视与否直接决定了家庭道德教育的进行与否.在我国现行的家庭启蒙教育中,家长“重智轻德”的现象比较普遍.②不论是因为社会还是学校的压力,家长们大部分向分数看齐,将大量的时间精力投入在子女的学业上,例如请家教老师,报各种各样的培训班,而对于子女的道德,则是任其发展.很难想象,一个不重视德育的家长会关注自己子女的道德发展,家庭道德教育也就无从进行.

1.2家长的道德教育实施层面

(1)以自己的经验为主,家长双方之间以及与学校之间缺少沟通.父母双方是家庭道德教育中的两大主体,而学校是培育孩子的另一主体,也承担着学生的道德教育工作.在现实情况中经常出现的是父母双方以及学校“各自为政”,各自以自己的理念和方式对孩子进行道德教育,子女在缺乏道德判断的情况下,无法对来自三个主体的不同道德观点进行正确的取舍,使得子女在一些道德认知上出现冲突,导致了子女的道德观念混乱.(2)家庭德育方式单一.一般家庭的德育方式基本停留在口头说教的形式,将各种抽象、空洞的道德名词告诉给子女,例如礼貌、善良、勇敢等,在面临具体的道德事件时,也只是告诉子女应该怎么做,子女只是按照家长的要求去行动,这其实是德育的“灌输”.久而久之,子女形成的观点是:好的道德就是按照家长说的那样去做,却并没有形成自己的道德认知.(下转第98页)(上接第94页)

2家庭道德教育的一些对策

分析上文中提到的家庭德育中的问题,其中既有家长观念层面的问题,也有德育实施层面的问题.因此,需要家长通过自学或者专业培训来提高家长的道德水平,努力探索多样化的德育方式.


2.1家长要积极学习,提高自身的道德水平

(1)提高认识,重视德育.教育的一大特点是长期性,教育是百年树人,决不可急功近利,如果培养出来的都是功利性的人才,对于社会和国家只会是百害而无一利.作为一个人首先得具有良好的道德素质,有德之人即使无才,也会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别人的帮助,而无德的人纵使有才,也会为人所不齿,被人们所孤立.因此,家长应努力转变教育观念,将德育置于培养子女的首位,重新定位自己的教育目标.(2)提升自身,塑造榜样.道德的一大标准是言行一致,孔子曰:“言必信,行必果”,自己按照自己理解的道德标准去行动和实践,就是道德的人.家长作为子女在日常生活中观察最多的人,其一言一行都会影响到自己的子女.如果家长教导给子女的道德准则,家长们在日常生活中并没有做到,就会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家长会失去子女的信任,子女再不会接受家长教导的道德观点;二是子女会习得家长的言行不一,而以父母为榜样,并不会意识到这样做不对.因此,家长必须提升自己的道德素质,以身作则,时刻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可能对子女产生的影响,努力使自身成为子女良好的道德榜样.2.2家长双方以及与学校之间加强沟通,形成德育合力

德育的一致性要求实施德育的各个主体对客体的教育保持一致,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形成德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客体的发展.

德育的一致性首先是家长德育的一致性,因为子女的道德启蒙阶段主要是在家庭度过,而实施德育的主要是家长双方,但家长双方又有着各自的道德认知.这就要求家长双方要在子女德育的目标、过程、方式、内容等各方面相互交流、相互督促、达成一致,营造出良好的家庭德育氛围,便于子女的德育进行.

其次是家长与学校之间的教育一致性.在子女进入学校以后,德育的任务就是由家长和学校共同承担,家长就儿童已有的道德水平和道德观念和学校就儿童的德育规划和德育方式都需要进行相互沟通和交流,这样才能对子女现有的道德水平做出判断,才能对子女的下一步德育做出规划.

2.3积极探索,寻求德育方式的多样化

(1)“寓教于乐”.子女的注意力、逻辑能力都还比较差,家长长期的说教并不能为子女所接受和理解,相反的会产生逆反心理,得不偿失.因此,家长应该改变方式,通过讲故事、做游戏等方式,在激发起子女兴趣的过程中,渗透进浅显易懂的道德观念,使子女在潜移默化中接受道德观点,并产生道德认同,在激发道德情感的同时接受道德观点.(2)与子女一同制定道德规范.无规矩不成方圆,即使是在家庭中,也应该有一定的道德规矩,即应该将道德规范制度化.家长首先应该与子女在相互沟通、协商的基础上制定出双方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其次,要互相监督、互相督促,在面对道德困境的时候要相互鼓励、相互帮助,而在出现道德偏差时,必须严格按照道德规范要求进行一定程度的惩罚.经过这种长期的训练,子女在脑海中就会形成制度化的道德体系,即使脱离了家长的教导,也能按照已形成的道德规范行事.(3)引导子女进行道德实践.外来的道德观点必须经过子女的内化,才能成为他们自己的道德品德,而内化的途径只能是子女的亲身实践.因此,家长在向子女讲授某一道德观点的同时,应该有意识地将子女置身于此种道德情境中,使子女通过自己在道德情景中的思考、判断、行动,体会到良好的道德行为对自己以及对他人的有益影响,从而将家长的道德观点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品质.

注释

①李毓秀.弟子规[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4.

②冯永刚.家长:警惕道德启蒙教育中的两大误区[J].中国教育学刊,2006(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