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险资金:解开枷锁仍难起舞

更新时间:2023-12-22 作者:用户投稿原创标记本站原创 点赞:27989 浏览:130180

尽管新政不断,但2013年仍是保险业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

自2012年6月以来,一系列的保险资金投资新政陆续出台,13项资金运用监管政策进一步放宽了险资的投资范围、投资比例和投资品种的限制.业内普遍认为,13项新政主要是为了提升险资投资收益率.众所周知,保险资金的投资率一直有些尴尬,2008~2012年,保险业投资收益率分别为1.89%、6.41%、4.84%、3.49%和3.39%,大部分年份都低于一年期的定期存款.

虽然13项新政被视为解决“长钱短用”困境的一大利好,但由于目前中国缺乏长线投资产品,新政要落到实处尚需时间.

财经大学保险学院院长郝演苏接受《新财经》记者采访认为,保险业都希望政府能够充分放开保险资金运用渠道,但无论投资范围有多宽,其基本配置格局都不会改变.

保监会主席项俊波在2013年1月召开的全国保险监管工作会议指出,保险资金“长钱短用”与成本收益倒挂犹存,稳增长的难度较大,而保险资金平均收益率又低于五年期银行存款利率,令寿险业面临着较大的退保压力.

中国保监会副主席陈文辉在2013年1月28日召开的2013年保险资金运用监管政策通报暨培训会上警告,保险资金收益和结构不能有效支持负债.截至2012年年末,行业15年以上的资产负债缺口近20225亿元,且今后保险资金错配的风险还可能加大.

在这样的背景下,虽然2013年的新政策执行将为保险行业带来利好,但险资远未到狂欢时刻.

权益类投资仍谨慎

保险总资产目前已经接近7.5万亿元,保险机构亦为A股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

过去由于险资投资渠道狭窄,除了低收益债券和协议存款外,险资把博取收益的期望全部放在了股票上,这也是为什么中国的险资投资收益率存在大起大落的现象,股市好,收益就高;股市差,收益一落千丈.

例如,国寿2012年前三季度业绩同比下滑55%,原因就在于其受资本市场持续低位运行导致投资收益率下降和资产减值损失增加的影响.

新政后,险资的投资品种和投资渠道更多,有利于分散投资风险.

“去年保险资金在权益投资方面的资产配比不高,公司2012年的仓位一度低到过1%,今年行情转暖,仓位会高一些.”一位资金规模不大的保险资管公司高层对记者表示.

据陈文辉的数据,2012年,险资投资A股亏损达8.21%,2011年亏损2.34%,2008年亏损11.66%.陈文辉分析,2003年开展基金和股票投资以来,险资累计投资收益为2767亿元,年均收益率7.76%.10年来,权益投资以13.17%的占比取得21.66%的投资收益,特别是2006年、2007年和2009年,投资收益率分别达到29.46%、46.18%和22.71%.尽管业绩总体不错,但具有高波动特征.

郝演苏告诉记者:“中国保险业是由近两百家各类保险法人组织所构成,各机构的投研能力参差不齐,加上保险资金运用安全性与变现性的因素,在当前中国股市诸多问题并行状况下,保险资金不可能获得较高收益.”

郝演苏表示,保险业的总资产不仅包括庞大的固定资产,还包括为应付风险理赔的保险准备金.扣除固定资产和相应的准备金后,在股市相对活跃的时期,保险业可以进入股市的资金规模和总量对于股市资金流量而言是有限的.

中国人保资产总裁周立群则认为,整体上未来保险资金权益类仓位不会因此增加,他认为从全球范围看,目前国内保险业权益类资产比重也都算高.

根据国信证券研究报告,2007~2011年,险资行业权益仓位分别为27.2%、13.3%、18.6%、16.8%和12.2%,险资在股市的资金配置在逐年下降.去年大部分资管公司的仓位在10%~12%左右.

“权益类投资风险大,行业整体会更加谨慎,但也有一些风格激进的保险公司,去年股票仓位有时会悄悄地突破20%,多波段操作,打擦边球.”一名业内人士对记者透露.


试水私募并不乐观

与券商、基金、信托等资管公司相比,保险资管并无产品,更多扮演写方角色.最近保险资产管理产品创新试点开闸,保险资金管理随之启动从写方到“卖方”的角色转型.

2013年2月17日,保监会发布《关于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有关问题的通知》,支持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开展资产管理产品业务试点工作,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将允许发行“一对多”集合类和“一对一”定向类资金管理产品.

事实上,2006年,华泰、人保、太保和泰康等4家保险公司也曾经发行过7只创新型产品,但后来再无下文,直到最近保监会才再度放开.

《通知》规定,向单一投资人发行的定向产品,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3000万元人民币;向多个投资人发行的集合产品,投资人总数不得超过200人,单一投资人初始认购资金不得低于100万元人民币.

“信托一般也就100万元的门槛,这意味着保险资金管理的竞争对手除了公募基金、券商资金管理等,和信托以及阳光私募也面对面地交锋了.不同的是,产品限于面向机构投资者,而非个人,也算是为接下来做公募产品铺路.”上述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高层分析道.

产品投资范围限于银行存款、股票、债券、证券投资基金、央行票据、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信贷资产支持证券、基础设施投资计划、不动产投资计划、项目资产支持计划及中国保监会认可的其他资产.

在“大资管时代”即将到来之即,此次政策放开,保险资管公司一方面要面对市场上更加激烈和复杂的竞争环境,另一方面还要兼顾保险资金的稳健性,确实较难.

在资金募集方面,监管也有限制,比如《通知》指出,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在产品募集期间,可以自行或委托相应的销售机构推介产品,但不得通过互联网、电视、广播、报刊等公共媒体公开推介. 尽管都称为资产管理公司,显然保险资金管理是最弱的,重要原因就是其资金来源主要还是系统内资金,也没有自己的产品.

据了解,目前除了已经申请发行的人保、泰康、太平,还有10多家资产管理公司正在积极备战.首批获批的3家公司规模较小,人保超过3000亿元,泰康超过3800亿元,太平超过1500亿元.虽然无法与受托资产超过1万亿元的国寿资产和超过8000亿元的平安资产相比较,但它们胜在市场化程度高,操作私募产品有经验.

郝演苏对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做私募并不乐观,他认为目前市场环境尚不具备,从写方到卖方的角色转变尚属理论研究范畴.并且如开展第三方业务,固定收益类产品是主流,发达市场保险业亦如此.

开展公募业务不易

新政还向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敞开了公募业务的大门.

2013年1月,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为中国证券投资基金业协会会员,为其2013年6月1日后向证监会正式申请发售公募产品,创造了基础条件.此次有11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申请并加入基金业协会,加上此前的中国人保资产,已有12家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成为协会会员,基本上覆盖了行业90%以上的资产.

保险公司涉足公募业务,不仅可以自己做公募产品,也可以代销公募基金.2013年6月1日的时间窗口渐进,机遇和压力,哪一个更大?郝演苏直言:“此业务规模占保险资金可运用规模非常有限,两者都谈不上.”

据记者了解,业界对进入公募领域呈积极但谨慎的态度,部分原因在于保险资管公司对其“投研能力”不太自信.

据国泰君安一位分析师预测,到2020年,保险资产管理的公募业务市场份额保守估计可达到10%以上.目前三大上市保险公司所属的资产管理公司,当前管理的保险资产市场份额分别为:中国人寿(35.8%)、中国太保(10.8%)、新华保险(7.3%).考虑品牌、渠道及投资能力等因素后,国泰君安预计未来3家公募业务的份额分别为:中国人寿(26.2%)、中国太保(9.8%)、新华保险(7.9%).

为了提高投研能力,布局公募业务,一些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早已在储备人才,从公募基金挖人是一条捷径.但保险资产管理公司与公募基金的市场化差异较大,保险资管公司保守内敛,公募基金开放竞争意识强,两种风格交锋,保险资金对人才的吸引力并不大.

2012年下半年,来自某公募基金的高层被挖至某保险资产管理公司掌舵投资,原来的手下也随之加盟.“内部先来一场大洗牌,和老员工比,同一级别新来者薪资却多出2~3倍,如老员工收入三十多万元,新来的可拿七八十万元,老员工都被气走了.”该保险资管公司员工对记者透露.

保险资管公司的薪酬待遇与券商和基金相比,也不具市场竞争力.据记者了解,保险资管公司的薪酬待遇和市场差距大,通常是市场的1/3~1/5,越往高层差异越大.一位员工私下对记者感叹:“除了稳定,真看不出对市场上那些优秀的人才有什么吸引力.”

目前国寿、人保、平安、泰康和新华资产都在备战公募业务.“国寿还在走程序,不着急,反而是一些风格激进的中小型保险公司,会更积极地参与其中.”一位国有保险资管公司内部人士对记者表示.

“我不认为现在的条件能做好公募业务.销售渠道是个大问题,是通过寿险的营销员去一个客户、一个客户地推销,还是通过银行?保险资产管理公司凭什么去和券商以及基金公司竞争.”上述内部人士说.

郝演苏的观点是,从保险资金的属性和全球的经验看,保险资金配置格局的核心是固定收益类占较大比重,流动性较强的投资项目次之,其他项目较为分散.从保险业本身来看,希望“钱”可以去的地方,保险资金都可以去,资金配置的基本格局不会改变.

这意味着,保险资金对公募业务的态度更多的是“重在参与”.

相关论文范文